Skip to content

“创一代”毕业十年访谈 | 孙牧然:推开法律之门

卷首语

STL是国法人心中的理想国,而理想国并非一日建成。最初的最初,是那群怀揣着理想的年轻人,亲手培塑了如今STL的雏形。

14年前,塘朗山脚下、大沙河之畔,一批辛勤的耕耘者正悄然开拓着一片国内外独一无二的法学教育试验田。在这里,美国职业法学教育(J.D.)和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结合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4年后,STL学子们茁壮成长,载着跨越国界的好奇心和生命力,踏上崭新的人生旅程,义无反顾地投身并服务于这个急需他们的世界。

10年转瞬即逝,当初那群聚是一团火的青涩年轻人如今已是闪耀的满天星。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向我们诉说?近期,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将推出第一届毕业生校友系列专访,一解大家心中的疑问。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孙牧然,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英文简称“STL”)2012届毕业生,获得北京大学普通法J.D.和中国法法律硕士学位及牛津大学Magister Juris学位,现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的知识产权合伙人。孙牧然专注于知识产权诉讼与反垄断诉讼,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争议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代理案件涉及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主要通信标准必要专利权人。同时,她在知识产权许可、并购交易中也为众多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许可策略的支持。

1. 结缘

2008年,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立,成为国内唯一一所将美国法律培养模式和我国传统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法学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全新教学模式,牧然却表示自己在选择STL时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矛盾和纠结。

本科就读于理工院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家法律图书店看到一本介绍法学教育的书,这让她对法律学习充满了向往。当她看到STL的招生简章时,惊喜地发现这个项目同时教授中国法和美国法,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STL。从此,那些在四季皆夏的南国燕园,每个学生都在空旷的大楼里占据了一个小角落做自习室的日子,永远定格在了孙牧然的记忆里。

彼时的北大深研院

2. 修炼

“苏格拉底式教育法”贯穿了孙牧然在STL的学习。“这个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课堂上非常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由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共同组成,并不是教授单方面地输出、讲授知识,”孙牧然回忆道,“教授会把每个人的名字和照片放在讲台上,随机点名让大家回答问题,既考察同学们是否在课前预习时充分了解了司法案件的事实背景,也提供机会与大家深入探讨法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深层政策考量因素。”刚入学时,为了应对教授的提问,她和同学们都非常刻苦和投入。在那段节奏紧凑的日子里,幸得良师益友相伴与自身对课程的热情,孙牧然表示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大家是发自内心地对知识有一种渴望,”牧然回忆道,“我只觉得大家都非常的聪明和努力,所以自己也要加油。”经过日复一日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孙牧然开始适应STL的教育模式。“如果现在再来一遍,应该会轻松很多吧,”孙牧然感慨道,“STL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为我打开了一扇之前可能不会有机会去开启的法律之门。”回忆起当时的心路历程,需要用外语去学习复杂的法律规则,孙牧然表示并没有因此感到忧虑,“STL本身就是一个开拓性的项目,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挑战很正常。这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应对人生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很好的一课。”

孙牧然与前STL访问教授Whitmore Gray(已故)的合影

回忆起STL的学习,孙牧然提到学院为同学们的求学、求职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和指导。一方面,教授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严谨治学的作风打动了每一位同学。STL的每一位教授都诚挚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所收获并获得成功。另外一方面,学院教授的不仅仅是法律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法律实践中的技能技巧,职场的基本常识等,为同学们走出校门做了很多准备。她至今记得教授们不断告诉同学们应当具有同理心,应当站在对方(无论是客户、对方律师还是同事)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争议;并意识到人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在具体学科的学习时,课堂互动多、知识教授过程生动,同学们也都非常享受参与的过程。同时,学院在每个学期都设置有法律实践课程,从最基本的法律检索到法律备忘录、诉讼文书的撰写,再到出庭技巧,都提供了完整的培训课程。在每个学生的求职过程中,学院组织专门的培训讲座,从简历修改、商务礼仪各个方面对每位同学提供了一对一的建议和指导。

校园文化活动让孙牧然的南燕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孙牧然和龙彬彬同学一起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并最终获奖,后来还去清华、哈工大演出。“我还和海闻院长一起合唱了《遇见》,”孙牧然笑道,“这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都是开心的回忆!”

STL万圣节晚会

作为“创一代”,孙牧然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的微信群建了十几年了,到现在都还很热闹。”孙牧然说,“在STL我认识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们,我们有共同的回忆,在职业不同阶段也多少遇到类似的挑战。”尽管已毕业多年,同窗的温暖仍伴随着牧然,推动着她在法律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3. 机遇

在STL痛并快乐着的学生时光一晃而过,孙牧然也开始了向职场人的转变。作为第一届毕业生,孙牧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障碍,“我们反而会很有激情地向雇主介绍我们的项目。”求职季开始前,学院组织大家改简历、学习商务礼仪等,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也拜访了很多雇主,努力为同学们创造机会。来自学院的支持让牧然和同学们在求职季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孙牧然还回忆起等待求职结果的过程中,她和同学们互相暖心安慰和鼓气的场景。转眼间,那时候焦灼的人儿如今已经是各大律所的合伙人。

谈及为何选择知产诉讼这一领域时,孙牧然说,“我觉得我是被知产诉讼选择的。”她坦言,自己理工科和法律的双背景使得她更多地得到了与知产诉讼相关的实习、工作机会。同时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孙牧然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在面对某个技术或法律问题时,牧然可以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进行研究或写作的状态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我父母常问我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我心想,我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又工作了那么多年,却不觉得辛苦,那一定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领域。我觉得我很幸运,恰好在一开始就进入了我自己喜欢的领域。一路以来,也得到了很多前辈资深合伙人们的帮助,我真的非常感激他们给我的成长机会、指导和支持。”

4. 深耕

方达的吉祥物“方小达”是一个无论你如何揉捏都可以恢复原状的正方体。“如果你真的非常专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你一定会是非常有韧性的。”牧然将方小达精神理解为“经受锤炼后的复原能力”。“你过去的经历对未来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的,我觉得方小达可以迅速恢复原状这一属性就是在鼓励大家在经历挫折和困难之后,还是能以美好、积极和不忘初心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

摄于牛津大学毕业典礼

方小达精神一路激励着孙牧然。她在从业时一直保持着一股韧性,在积极适应紧张工作节奏的同时,她也会在细节上严谨踏实,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律师,加班在孙牧然的生活中难以避免,“律师本身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出于对客户随时响应的要求,很多时候律师都需要随时待命。”孙牧然说,“而且把一件事情做好也是需要专注度的,当你沉浸在一个问题中时,你的工作时间便会延长。”

知识产权诉讼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牧然在从业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标准必要专利类案件。标准必要专利是一个比较细分的部门,是一个涉及反垄断法和专利法的交叉领域。这个新兴领域在过去十年里面发展非常迅猛,在发展中不断有前沿的问题等待解答。相关问题包括知产相关法律和反垄断法如何规制专利权人的权利边界、如何对确定许可费进行经济学分析、再到最近一两年多发的国际私法争议,例如哪个国家有权确定全球费率,哪个国家的法院有权发出禁诉令等。这些涉及多个学科、又充满复杂性的前沿问题向中国律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逐渐完善、知产诉讼越来越走向国际化,这也向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出海时遭遇的诉讼争议以及外国客户在中国市场遭遇的诉讼均在增多,随之增长的是他们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最终导致对“复合型”律师的需求增加。

在工作中,孙牧然更深刻地理解了STL的培养理念,即为什么在中国执业需要学习外国法律,“面对要出海的中国企业,正是基于对国外制度的了解,才能帮助客户理解他们在出海之后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实现不同法域内法律行动的统一和协调等问题上更好地提出建议。而在服务国外客户的时候,如果你了解客户本国的法律制度,你就能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将中国法下的类似制度类比成该国法律下的相关规定,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孙牧然还感受到了执业过程中遇到新的争议和问题时,在STL所学的知识能不经意间派上用场的那种兴奋。

5. 永葆热爱

成为方达合伙人后,孙牧然表示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心态并没有太大变化,“律师到底还是一个手艺人,需要有工匠精神,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专业储备,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大方向。谈及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待时,孙牧然笑着说,“我工作快十年了,对知识产权诉讼还是充满了热爱,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还会一直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

上一条:“创一代”毕业十年系列访谈 | 朱旭:清晰规划、踏实做事、打开格局 下一条: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1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回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