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6-04 Views: 6
Q1
您在校期间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我发现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而努力又让他们更加优秀。在工作后回忆校园生活,我觉得其实当时可以更努力一些。像班上的学霸们本就很优秀,但仍然保持努力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当时是否可以再多学一点。比如,当时班上一些同学不仅修读核心课程,还会选修额外的跨学科课程,甚至利用寒暑假去国外交流或实习,这让我意识到,学院提供的的学习机会比想象中更多。
Q2
您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对您的职业发展有哪些帮助?
我觉得我是班上在工作后最能体会在STL所学课程价值的同学之一。我现在在小米负责国际法务,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学校的跨国法律课程让我能够快速匹配所学知识与工作需求。
此外,美国民事诉讼法课程对我帮助很大。比如当公司被美国国防部制裁,我们决定起诉美国政府时,我深刻体会到课堂上学到的程序和证据规则的重要性。当时公司法务团队需要迅速制定法律策略,理解美国的司法体系、法院管辖权以及抗辩思路,这些都和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高度相关。
Q3
您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典型案例,能分享一下您的思考吗?
例如,在处理合同相互债务抵销问题时,很多大陆法系的律师认为不能抵销,但英美法系更尊重合同当事人的意愿。这让我想起在合同法课上学到的普通法与大陆法的理念差异,最终这一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公司找到有利点并赢得案件。
Q4
您是如何进入法务领域的?是否有关键的职业节点或契机?
在研四修完学分后,我去律所实习,体验了一年类似全职的工作,这让我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毕业后,我先选择进入国企,部分原因是解决北京户口,但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法务工作。律所锻炼法律专业能力,而我更擅长与业务结合,提供法律建议,所以最终选择企业法务。我认为,职业规划可以灵活调整,最重要的是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Q5
进入企业后,您主要从事哪些工作?
在国企期间,我主要负责专利法务、许可合同谈判和专利诉讼,领导们大多有境外学习背景,他们的专业能力对我帮助很大。后来我加入小米,主要处理涉外法务,包括各国法律问题的紧急应对。例如,面对某些国家不断变化的法律政策,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合规策略,以确保公司的业务能够顺利推进。这需要对不同法域的法律体系有深入理解,同时具备快速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Q6
在法务工作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跨国法律法规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是主要挑战。小米在100多个国家经营,资源和时间有限,但需要同时处理大量合规事务。此外,在海外,法律团队经常是业务团队唯一的求助对象,这意味着法务的责任和压力都很大。例如,在某些市场,当地的法律环境较为不透明,我们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调研相关法律、制定合规计划,同时协调不同部门共同推进合规工作。
Q7
您认为企业法务工作有哪些特点?您自身的哪些特质适合这份工作?
企业法务分为广度型(商业团队)和深度型(诉讼或专利团队)。我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强,能迅速掌握新领域并达到较高水平,这更适合广度型法务。相比之下,有些人喜欢在某个领域深耕,追求极致精通。法务岗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特质和兴趣。
Q8
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法务行业的冲击和机遇?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在改变法务工作方式。比如,在合同审查、法律检索、合规管理等方面,AI工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但与此同时,AI并不能完全替代法律人的判断力和策略思维。在小米,我们已经在探索运用AI来辅助法务工作,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诉讼结果、自动分析合同风险点等。这些技术让法务团队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复杂的法律问题和业务决策。
Q9
在法务领域,除了快速学习能力和专业深耕能力,您认为还有哪些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质?
除了快速学习和专业能力,我认为沟通能力、悟性和心性同样重要。首先,沟通能力不仅仅是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需求,并能用合适的方式传递法律信息。很多时候,法务需要与业务团队、管理层甚至外部律师合作,能否清晰、精准地传达法律意见,并在沟通过程中推动问题解决,是决定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其次,悟性在法务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些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知识积累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同样面对一项新的业务或合同条款,不同的人理解的深度、联想的广度可能会有很大差距。有悟性的法务能迅速识别法律风险,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在后续的类似问题中灵活应用。
此外,我也非常看重一个人的沉稳心性。很多优秀的法务并不是一开始就处理复杂案件的,而是从基础工作做起,比如合同审核、盖章审批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实际上考验着一个人是否能踏实认真,面对细小的事务也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法务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错过真正的提升机会。
Q10
您对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习,这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学业没有打好根基,其他的努力可能很难转化成真正的竞争力。所以我的建议是首先把课程学好,在余力允许的情况下,再去考虑实习。
实习方面,我认为不必贪多,选择性尝试更重要。可以先去律所和企业法务各实习一次,看看自己更适合哪种工作方式。如果方向明确后,可以再深入一两个领域,但不建议频繁更换实习岗位,否则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对学业的投入不足。
此外,关注行业热点也很关键。即使没有实习机会,也可以通过阅读行业新闻、分析案例,训练自己用法律视角理解商业世界。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关注行业动态,并结合所学进行法律分析,我会对这样的候选人非常感兴趣。
总之,在校期间要平衡好学业与实践,多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培养扎实的法律基础和商业敏感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从燕园课堂到全球市场,卢英红以十年步履印证:法律人的锐度,在于用知识穿透复杂,以韧性应对无常。无论是穿梭于跨国合规的迷雾,还是直面AI时代的行业变革,她的故事始终传递一种信念——“真正的护城河,是持续进化的能力”。对于渴望驰骋国际舞台的法学生而言,她的经历不仅是职业路径的参考,更是一份关于“学习力与心性修炼”的启示录:在不确定中扎根专业,于细微处锤炼极致,终能等来破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