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6-18 Views: 7
贺才真,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北京大学朗讯奖学金等荣誉。曾担任《中国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等课程助教,实习经历涵盖法院、律所、企业、市监局等。毕业后拟就职于某金融机构。
•

个人成长篇
Q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你的STL时光,会是什么?为什么?
成长、陪伴、旅途。
第一个关键词是成长,这一路克服了许多困难,有学业上的,有生活上的,有求职中的,虽然忙且辛苦,但是我收获了非常多的成长,全局观和自制力都得到了提升,也意识到很多恐惧来自于恐惧本身,行动起来就能克服恐惧。
第二个关键词是陪伴,在这段“取经之路”上,我遇到了自己的同道中人,他们亦师亦友,或成为我的挚友,或成为我的另一半,没有他们的陪伴,我的研究生生涯会枯燥许多。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旅途,STL不仅是我人生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STL期间,我也去了无数地方,稻城亚丁、贺兰山、梵净山、赛里木湖……旅途中风光无限,我会永远怀念跟朋友们乘车行驶在香稻公路上,穿过迪隆雪山,一路上畅谈校园生活的惬意时光。

研二下学期春夏之交于稻城亚丁
Q
如果给刚入学的自己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网上说STL很苦很累,课业压力很大,来了后你会发现这只是STL一部分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在逐渐适应之后,你将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拥有丰富的课外生活,STL没那么可怕。
专业学习篇
Q
作为非法本背景的学生,你的专业背景如何影响了你的法律学习或职业选择?
我本科学习的是金融专业,本科的学习经历让我在学习公司金融法、投融资法等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时更得心应手,在最终的职业选择上,我也选择了偏金融的岗位。复合的学科背景让我在做出选择时更有方向性,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法律世界中。
Q
你在STL遇到的最大学习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的挑战是研一Q1的时候学习civil procedure。一方面,程序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距离日常生活较远,我最初比较难区分不同的程序要点。另一方面,英文授课和对外域法的不熟悉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教授平缓的嗓音和长达1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长也使得这门课程拥有了很好的催眠效果(bushi),这门课也是我在STL得分最低的一门。为了能学好这门课,Q2我不仅课前认真预习,上课努力听,下课还会重新回放没理解的部分和昏昏欲睡部分的录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最终这门课程在Q2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Q
你探索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在上课前认真阅读对应的reading材料,而不是依赖祖传outline。老师们在课上会着重选择重难点来进行延伸讲解,通过提前阅读材料可以让自己在更完整的知识背景下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此外,劳逸结合非常重要,闲暇时间可以多打打球,跑跑步,做做体操~

劳逸结合
Q
如果要推荐一门“STL宝藏课程”给学弟学妹,你会选哪门?为什么?
除了一些必修课外,我推荐刘旭老师的反垄断法课程。首先,反垄断法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当前提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竞争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反垄断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反垄断业务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能让人快速成长,是一门与时间交友的学问。其二,刘旭老师的授课风格偏实务,能让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们快速了解热点,并切实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反垄断法。同时,刘旭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我非常推荐学弟学妹们修读这门“宝藏课程”。
Q
在STL的学习中,是否有某位教授的一个具体举动、一次谈话或一堂课,让你至今印象深刻?能否详细讲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印象最深刻的是茅老师在《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课程上对高荣梅案的讲解。他引用铁路系统最初的分立、我国工伤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和保险赔率等资料来论证为何应当将被火车撞伤致死纳入《工伤保险条例》的保护范畴,让我第一次见到了什么叫做扎根社会现实的釜底抽薪式的论证。这种从法官视角出发的律师视角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自这堂课始,我仿佛打开了法学的任督二脉,法律在我眼中变得不一样了。
研究生以来,越学习法律,我越觉得,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底层发展逻辑,才能更好地解决眼前所面对的种种焦点问题和案件。
实践探索篇
Q
如果重新规划实习实践,你会怎样优化自己的经历?这对学弟学妹有何启示?
我会多尝试一段争议解决领域的律所实习,因为此前我仅在非诉领域有过律所实习的经历,实习完毕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方向,自此便决定转变赛道。但是,对争议解决领域的律所实习,我并未涉足,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跟非诉领域相比,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如果时间允许,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对两种业务方向的实习都体验一下。
Q
你参与过的哪个课外活动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我在参加“红树林保护合作国际研讨会”志愿服务时最有成就感,作为翻译志愿者,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深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红树林和我国对地球环境保护所作出的贡献。
职业发展篇
Q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你觉得STL学生最需要提前培养哪些能力?
当前不管是去私企还是泛体制内,大多需要经过笔面试两道关卡,STL的学生面试能力一般都不差,但是笔试内容是大多数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形式,比如图推、逻辑推理等等。如果较晚才开始准备,则笔试会占用同学们秋招较大部分的时间,影响秋招的进度。如果时间允许,STL学生可以着重提前练习一下行测,为之后的网申投递和面试留下充裕的准备时间。如果确定了以后希望去体制内工作,我建议师弟师妹们在更早的时候把复习行测和申论提上日程。
Q
对于还在迷茫职业方向的同学,你会建议他们如何探索?
迷茫是对自我的怀疑和对未知的恐惧。面对迷茫,最重要的是迈出尝试的第一步,在实习实践中汲取足够多的信息,摸清自己在职场中的脾气秉性。当信息充足后,迷雾就会散开,最终的选择就不是在一片森林中寻找一棵树,而是在一片特点鲜明的丛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棵树了。
情感联结篇
Q
如果用一道食堂菜品或校园场景比喻你的STL生活,会是什么?为什么?
已经绝版的一食堂二楼校本部窗口的黄焖鸡米饭(2023年版),物美价廉,物超所值,STL限定。
Q
在STL的哪个地方留下了你最难忘的回忆?
毕业典礼那天晚上,伴着PILF拍卖活动的音响,我跟朋友们坐在二楼的沙发上玩起了UNO,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各自奔赴自己的目的地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此刻,我恍然惊觉,也许离别就在一瞬间。
未来展望篇
Q
离开校园时,你最想带走哪些"STL特质"继续滋养职业生涯?
坚持,STL的生活就像一杯岩茶,先苦后甜,醇厚回甘,初来时需要面对高三式的密集课程和同辈压力,慢慢适应后,在STL也能苦中作乐,取得自己的成绩。
Q
作为新一代校友,你希望如何与STL保持联结?
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常回家看看,我也会常去朋友们所在的城市,常去朋友们家看看。
Q
想象十年后的校友聚会,你希望那时的自己在做什么?
我希望那时的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信从容~
Q
最后,请留下一道你想问未来STLer的问题吧
想跟STL的学弟学妹们说,刚刚入学时不要害怕,学习是讲究方法的,慢慢来,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学习中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面对求职时也不要害怕,STL的背景和培养模式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机会,相信STL,相信自己。
最后,想对2025届的同窗们说,愿祝君如此山水,滔滔岌岌风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