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7-01 Views: 7
王霈萱,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J.D.&法律(非法学)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两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廖凯原奖学金、深研院平安AI-Bank奖学金等荣誉奖励。曾在多门专业课程中获得院长嘉奖(Dean’s Citation),并担任《中国民法(一)》《中国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等课程助教。实习经历涵盖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律所、企业等。
•

个人成长篇
Q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你的STL时光,会是什么?为什么?
写这个问题时,也算是借机匆匆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四年生活。
1L suffering:
在进入国法前,也曾对这里的生活有过预设,但真正身临其境时,才算是对181学分有了透彻的认知。入学时我就没拿到覆盖度60%的新生奖学金,所以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目标非常清晰——争取不要被退学就好!但一方面因为大家刚入学,学习热情非常之高涨(卷),另一方面由于我的口语非常之烂,而本人虽然不好面子但始终觉得被call又答不上来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所以被裹挟着认真卷reading。但是对于一个在英语上毫无天赋的人来说,每天读七八十页的法律英语case、再上三节每次三小时的完全不知所云的外教课,真的是无敌痛苦的一件事情。印象最深的是1LQ1结束那天,由于连着遭到了学习、友情和爱情的多重暴击,我一个人在寝室里拨通爹妈的电话,崩溃大哭说我要退学。爹妈欣然同意,倒是我自己冷静后又偷偷打退堂鼓。Q2时,终于鼓起勇气去了人生第一次office hour(也是唯一一次),在坎宝(Professor Ray Campbell)的lucky cookie(幸运饼干)里抽到“一息若存,希望不灭”,觉得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一切恍如一个譬喻。

幸运饼干里的小纸条
此外,1L每天唯一期待的事情可能就是和学院的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在球场上度过了无数个挥汗如雨但无比快乐的夜晚,BASTL(国际法学院篮球队,英文全称"Basketball Team of STL")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BASTL年度艺术照
唯一欣慰的是,这种不看重结果、只挣扎过程的心态,反而为我带来了不错的成绩。研一结束的时候,我综测竟然第三,拿到了廖凯原奖学金,算是给那个每次考完试都要怀疑人生、并掰着手指头倒数人生到底还要有多少次考试周的小女孩一点点慰藉。

1L打球间隙的安安和我(眼里有光版本)
2L舞台:
2L开始学中国法后,学业上的burden骤降——没有语言的障碍, reading变得容易太多。但此消彼长的是,我留任了深研院文艺部的部长,学工任务骤增。迎新晚会、十佳歌手、青春夜跑……活动接踵而至,而我2L的全部课余时间,也全都奉献给了文艺部。无论是物资、宣传、外联,每一处小细节都需要时刻留意。尤其是进入彩排日,白天需要全程跟在现场,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晚上更是要进行各项复盘,经常在2号楼下忙第二天的统筹表到凌晨4点,然后第二天8点准时起床,彩排一天能掉4斤(这何尝不是一种无痛减肥)。但所有的辛苦付出,在演出顺利开展、璀璨舞台呈现的那一刻,都值得!

迎新晚会后台穿着原创部服的我

张锦院长动员文艺部工作
3L憔悴损:
实习永远是3L的永恒话题,相信大家的三年级都是一样的兵荒马乱。我总是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既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好”的实习,又希望不要落下学业,所以生活变得更加艰苦了。记忆犹新的是我在某外所实习期间,蜗居在上海只有6平的阁楼间里,上工routine为9 – 24点,printer期间(指港股IPO项目临近交表、所有机构人员驻扎印刷商处期间)为8:30 – 次日凌晨3:30。当时虽然没选课,但是报名了茅少伟老师高法检课程的助教,有时24点下班回家,洗完澡后开始批改作业,改到凌晨四点多邮件反馈给大家,然后再倒头大睡。在出差的日子里,一天跑三个城市是常态,有一次上午在武汉,下午到长沙,晚上已经飞到厦门了。而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上(包括出租车),都没有休息的机会,都需要马不停蹄地进行paper work。
3L溜达在国法的时候,每一个见到我的同学都会特别担心我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为啥看起来这么憔悴。我也常常戏谑说自己“眼里没有光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备受煎熬。但非常庆幸的是,我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前辈和实习生好友,大家一起搀扶着往前,会多许多苦中作乐的瞬间!
最后想分享一个小故事,在某次连轴转出差去往机场的高架上身心俱疲,好在遇到了一个热心的司机大叔,陪我有一句没一句闲聊着。车缓缓驶入航站楼时,他突然对我说,“小姑娘,人生幸福快乐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别太被手段局限住了。”
Q
和入学时的自己相比,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学会与自己和解!
人总是会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和最美的瞬间留在朋友圈里,所以光看朋友圈或许会觉得我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无忧无虑、整天吃喝玩乐的小女孩。但是我会在别的平台,比如微博(和我互关的基本上都是我在STL的挚友)分享自己的倒霉经历和糟糕情绪,所以特别要好的朋友会知道,其实我在STL的前两年,因为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同时又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所以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情绪崩溃、怀疑人生。
三年级的实习和四年级的求职,虽然狠狠摧残了我,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历练了我,我觉得自己的成长肉眼可见。首先是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缺点、不足与不完美,学会不苛求自己、与自己和解。其次是遇到问题时,不再第一反应怨天尤人,钻进“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的牛角尖里,而是会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虽然很倒霉,但是总会有解决办法的。最后是明白永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有些人会因为你的某一特征而喜欢你,那必然会有人因为同样的特征而讨厌你,所以“世事本难全”。要感激别人的欣赏与认同,同时也应当尊重别人“讨厌与反对”的权利。
总结来说,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了,或许我真的可以做到名字的寓意那样,历经磨难而不弯腰,顽强坚韧而终见彩虹。
专业学习篇
Q
你探索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我是一个非法本且英语并不突出的“非典型”STL学生,所以在学习上可能会有一些“小捷径”。首先,全英reading如果读不懂可以和同学们拼Quimbee上的case brief,可以辅助我们理解case要义,减轻阅读负担。其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重要,很多常开的课程可以“乞讨”一些学长姐的精美outline,理清老师的授课思路,便于抓住要点。最后,如果出于语言障碍,实在是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可以在老师允许的前提下录音,课后再回听recording,科大讯飞的录音笔(无广!)自带翻译的功能,基本可以保证95%的准确率。转换成母语之后,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但不建议依赖,不然听力永无进步——like me)
考试的题目一般全都是平时上课讲到的内容,所以做到以上三点基本无忧。而论文写作技巧,则建议认真学习茅少伟老师的高级法律检索课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阅读与写作,稳扎稳打,会有超乎意料的进步!
Q
在STL的学习中,是否有某位教授的一个具体举动、一次谈话或一堂课,让你至今印象深刻?能否详细讲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STL课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L鲁老师(Professor Rudolph)的Torts课堂。
Rudolph教授的严格精细cold call制度+没有学长姐outline加持,使得case brief毫无用武之地,精读20余页reading+自制精美outline成为课前基本操作。但即便这样,在课上被call到时仍然会心跳加速、手足无措,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的口语太烂,所以经常会在课堂上因为讲不出话而手舞足蹈,从而演变成“你画我猜”,引发一些爆笑瞬间。但是鲁老师从来不会嫌弃我的烂发音和“无语凝噎”,总会耐心等待我、并鼓励我积极尝试。
有一次我使用了免call特权,却发错了邮箱,导致老师未能收到邮件,于是给老师发邮件道歉解释。本以为会换来老师的雷霆大怒,但他却说“It’s ok to make mistake; please be kind to yourself.”ENFJ人狠狠落泪。这封邮件我一直留存,有时无意在相册里翻到,那一刻的内心触动都会再重演一遍。
实践探索篇
Q
如果重新规划实习实践,你会怎样优化自己的经历?这对学弟学妹有何启示?
在STL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打moot!2L时候忙着做学工,3L时候又忙着实习,加上我始终觉得自己Oral English实在是一团稀烂,非常不自信,所以成为了moot的逃兵,从来没有尝试过。当同学们接二连三在各大赛事拿奖时,羡慕之余,也会有些小小遗憾,如果自己尝试了,无论结果如何,似乎也会是一段不一样的精彩旅程。
另外一点就是遗憾没能参加学院的交换项目。其实很推荐学弟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确实能很大程度地开阔视野、与不同国家的朋友进行学识的交流碰撞;另一方面,这也是人生为数不多最chill的时光,没有学业与职场的压力,一张车票便可以跨越一个国度,一抬眼便可以看到极光里的永夜星河。
Q
你参与过的哪个课外活动(学生组织/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还是很爱文艺部,要说三千遍!!!
最近经常在想,如果人生重开一次,我或许会坚定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记者、主持人、舞台场务或者导演。我对舞台的热爱,确实是与生俱来的。在深研院,有幸从台前转到幕后,成为一名场务打工仔,也过了好几次“总导演”的梦。
但最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一帮朋友!大家志趣相通,相见恨晚,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和精彩瞬间。也是这一段情,让我永远不会后悔在文艺部付出的一切。

黑桃♠️A家族聚餐日常

黑桃♠️A家族于玉龙雪山牦牛坪
职业发展篇
Q
你的职业选择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点?哪些STL资源帮助了你?
其实我的职业初心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努力成为一个经管与法律的复合人才(听起来好正式哈哈哈),所以其实我的职业选择也是与背景强相关的。一开始想试试非诉律师,但是对于非法本同学来说,找第一份律所实习真的非常艰难,我也是投递了一大堆但杳无音讯。非常感谢曾宇航同学帮忙内推了Orrick的公司组,在笔面试之后开启了律所之旅。期间,学习了很多MA和PE行业的知识。后来,分别在Shearman资本市场和汉坤交易组实习,做的项目基本都是港股IPO和境内PE。虽然最后因为个人身体素质不佳,放弃了继续在律所打拼,但是非常感谢这三段经历,让我积淀了行业经验和技能。
STL的资源帮助我良多,在寻找实习机会时,总会有校内同学帮忙内推继任、大大增加投递成功率;在实习时,常常会遇上STL毕业的前辈,给晚辈的我们提供悉心指导。而学院里的课程,则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例如高法检课程,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法律检索能力和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个STL的学生,在实习时都会因为出色的书面报告而被带教老师狠狠表扬。
情感联结篇
Q
最想对哪位STL师长或同学说声感谢?TA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
最想感谢的还是茅老师(茅少伟助理教授),从民法一到高法检,从助教会到毕业论文,茅老师不仅是我法学路上的引路人,也在生活上给予了我非常多帮助。
由于我不太敢和老师交流,所以在大部分的场景里,我都是作为一个听众,默默地听茅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但是总会有一些惊奇的瞬间,觉得老师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自己相仿,于是内心忍不住雀跃。
在某次助教聚餐上,由于需要轮流发言,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和茅老师说,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后来,在结课时,老师发表了那篇被大家疯狂转载的《别把“你”弄丢了》,鼓励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在尺度。也是这一次,我突然厌烦了一尘不变的生活与循规蹈矩的人生,厌倦了一直被困在“优绩主义”里不断被定义。“我喜欢吗?我想要吗?”这个问题,我似乎从来没有认真问过自己,自然也不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在朋友圈消失的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寻找,寻找我到底“喜欢”什么。虽然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找寻到答案,但是至少我已经明白,这不再是我以前擅长的永远会有最优解和正确答案的数学题,人生的答卷,从来就没有唯一解。
这些人和这些瞬间,共同构成了我在STL最宝贵的回忆,也让我在不断摸索与前行中变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Q
在STL的哪个地方(图书馆/教室/湖边等)留下了你最难忘的回忆?
那必然是STL三楼的自习桌。

1L(2021年)时拍摄的阳光正好的瞬间
这里是1L时候最喜欢的reading宝座!其实我的自习座位前前后后调整了好多地方——最开始懒得出门,和舍友在宿舍里读,后来发现太与世隔绝了(其实主要是因为宿舍空调电费太贵了),于是还是决定跑到国法来蹭空调。在国法108及110教室里与我的挚友Vocate同学一起呆过无数个讨论(争执不休)的夜晚,但由于白天教室有课加上觉得没阳光太压抑,所以最终寻寻觅觅到三楼宝座。那时候物业还会每日桌面清洁大法,大家的东西不能过夜,所以我会每早跑过来晨读(课前抱佛脚),顺带给Michael同学讲解1分钟速通版reading。

1L(2021年)时在四楼刻苦reading的大家
2-3L疲于奔波,很少有机会再在国法自习。4L快毕业又兜兜转转回到这里写毕业论文,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坐在这里的人却已经换了一轮又一轮。但是非常幸运遇上了“蛋蛋家族”,总是有数不清的欢声笑语,也会在深入讨论时产生灵魂的共振。我们一起自驾玩过广东山山水水,也曾在五号楼下夜聊到凌晨四点。

4L(2025年)蛋蛋家族于清远笔架山瀑布
以往总是想尽早毕业,但在这个时点,在三楼敲下这些文字的当下,却突然有了离别的实感,一想到大家即将天南海北,便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未来展望篇
Q
想象十年后的校友聚会,你希望那时的自己在做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到时候在做什么,也说不清自己希望的具体的职业,但是我希冀的是——自己已经成为想象中的“大人”, 温柔、勇敢、且坚定,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也有自己丰富且灿烂的生活。
Q
最后,请留下一道你想问未来STLer的问题吧
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