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6-05 Views: 7
刘燚姝,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于最高人民法院实习,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交换,于Max Planck Yearbook of United Nations Law发表论文。2025年申请季获得哈佛大学LLM,剑桥大学Phd in Law(法哲学方向),欧洲大学学院(EUI)Phd in Law(国际法方向) 等项目录取。即将入学EUI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史与国际法理论。
•

个人成长篇
Q
和入学时的自己相比,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最近碰巧读到两个哲学概念:Entschlossenheit 和 Gelassenheit。
Entschlossenheit 通常被译作“决断”或“果敢”,是一种主动介入自身命运的存在姿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行动是执着而有方向的,因为他们既清楚自身的限度,又相信意志的力量和自我塑造的可能性,因此不断努力地去改变、去实现。相比之下,Gelassenheit ,译为“澄怀”或“放任”,是一种非意志性的、沉思和开放的存在方式。主张对世界保持一种“让其自行显现”的敞开,而不是用意志或理性去操控和干预。
在 STL 的几年,我觉得自己正经历着一种从 Entschlossenheit 到 Gelassenheit 的转变。当然,这个转变还不完全,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处在两者之间的某种张力中。但我至少开始意识到这种变化正在发生。
Q
如果给刚入学的自己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所有事你都只能经历一次;而所有事,也都会过去。

六月毕业季的深研院校园
新年第一天未名湖的日出
波士顿市区的自然光
曼哈顿中城的人造光
美国独立日的烟火
仙那度公园的银河
慕尼黑郊外的晨光
日出之前的塞纳河
日落之后的大沙河

2025 STL 毕业典礼、2024 SCOTUS
专业学习篇
Q
在STL的学习中,是否有某位教授的一个具体举动、一次谈话或一堂课,让你至今印象深刻?能否详细讲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一年级的Criminal Law, Nick Frayn教授总爱在授课之外讲点别的,然后会道歉说,不好意思偏题了。但就是这些题外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他谈到马克思,并问我们:将来会花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到底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你觉得值得(rewarding)?
一次,他分享了一个日本园丁修剪盆栽的视频,想让我们感受“把劳作当作工艺”(crafting) 所能带来的禅意( Zen)。
一次,他推荐了马克·费舍尔(Mark Fisher)的Capitalist Realism,启示我们思考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还有一次,是 2022 年课程结束时,他发给我们的一首诗: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by Emily Dickinson。
这些都是课堂上的小插曲,但回头看,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疫情前的 STL,发生在 Zoom 教室——对现在的STLers已经是过去式了,所以想格外提一下。
2024 年暑假,我去罗德岛拜访了 Frayn 和 Reda 一家(Prof Reda 曾在 STL 教 Civil Procedure)。我从波士顿南下,在 Prudence 站下车,Frayn 在车站等我。他的第一句话是:“终于见面了。”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仿佛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实感。疫情前后、两个国家、从 STL 的开始到结束,一切交汇在那一刻。

实践探索篇
Q
哪段学习/竞赛/实习经历对你的职业选择影响最大?为什么?
一边上课一边写论文的经历。从中获得了对自己的一些觉察,进而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Q
如果重新规划实习实践,你会怎样优化自己的经历?这对学弟学妹有何启示?
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身体。做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就好。身体和大脑的联动是很神秘的东西。
Q
你参与过的哪个课外活动(学生组织/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还是两次 Jessup。很荣幸能和 20 级的队友们一起比赛,回头看,我们一起经历并克服了很多困难,我为我们的坚韧感到骄傲。后来做 21 级赛队的教练,是一段累但开心的经历,我确认自己还是觉得国际法很有趣,也体会到分享与协作所带来的满足感。

2023.3

2025.5
职业发展篇
Q
你的职业选择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点?哪些STL资源(课程/老师/校友等)帮助了你?
在 STL,我遇到了许多特别好的老师,与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我非常珍视的一份情谊。我一直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和信任。到现在,我仍然和很多教过我的老师保持联系。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一开始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主动去联系他们。我也非常感谢 STL 的行政老师们(staff)给予我的帮助。从大一刚入学时加入 Media U做采访、在图书馆做学生助理,到后来申请交换、准备升学,每一个阶段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能一路顺利地走下来,离不开STL老师们的陪伴和支持。我常常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情感联结篇
Q
如果用一道食堂菜品或校园场景比喻你的STL生活,会是什么?为什么?
Visiting student。虽然朋友总是会用这个词比喻我深居浅出,对校园生活不够熟悉,但我后来发现,visitor 的心态也许正值得被推广。
如果把自己当作一个visitor,我们往往会专注于获得当下最饱满的体验。作为 visitor,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掌控有限,只能尽力照顾好自己的旅程,选择自己与世界相遇的方式。因为知道 visit 是一次性的,我们也就不再执着于必须要拥有什么,偶然(contingencies)反而成为经历的一部分。
这种心态其实是我在德国交换时慢慢形成的。出发前,我原本打算利用交换的机会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兴趣,给在STL兵荒马乱的自己放个假,也做好了 gap 的准备。但没想到,在德国的生活节奏并没有慢下来,反而因为通勤、天气、语言等等原因更加紧凑——几乎就是换了个经纬度泡图书馆。
记得回国前最后两周,我一度非常焦虑:马上就要回国了,而我对自己下半年的打算还毫无头绪,原先设想的Gap year 123(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找到心仪的导师、原地读博)通通八字没一撇。当时,我的朋友Eran和我说:“一辈子很长,两周其实也很长——就看你怎么定义它。如果你想在两周里作出改变未来几年的人生决定,那当然时间不够;但如果你愿意让这两周成为一段纯粹的体验,那已经是一个很长的假期。你现在正在柏林市中心休假,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
我一下子释然了。虽然最后我也没有尽情去当游客,而是选择和朋友们好好告别,但这种 visitor 的心态却被我带了回来。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人们在异乡往往会感到自由、轻松,即使生活并不便利?或许正是这种属于visitor的抽离感在起作用。因为知道自己只是 pay a visit,我们更能接纳不确定性发生,不再执着于每一步都必须有导向、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有所成就。生活也将回归到它原本的样子,一切都是经历与体验。Life isn’t happening to you. It lives through you. (突然冒出来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我原创)

柏林的涂鸦满大街,平常都不会留意,要走了,偶遇喜欢的摇滚歌手,席地而坐也要拍一下。

平常都是在河边走,在柏林的最后一天,坐了一次游船,第一次身处斯普雷河中央,可惜天空没太阳。
未来展望篇
Q
想象十年后的校友聚会,你希望那时的自己在做什么?
希望自己还在探索世界,但更加平和、坦荡。同时,能有自己满意的作品。

特意没给作品加修饰词,给自己留点余地——比如这个我DIY的贺卡我自己就挺满意的。
自由补充
Q
最后,请留下一道你想问未来STLer的问题吧~
你最近一次真正地被一个问题困住,进而被它吸引,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