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 郭繁:保持耐心和韧性,你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4届校友

郭繁

奋迅·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合伙人

郭繁,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北京大学医学学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及J.D.学位,此后于美国耶鲁大学攻读LL.M和J.S.D学位。郭繁律师在方达知识产权团队工作多年,后为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现任奋迅·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合伙人。郭繁律师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诉讼及相关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诉讼。她在代表科技公司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方面经验丰富,包括专利侵权和无效宣告、商业秘密和软件版权纠纷及相关的非诉事项。她代理的许多案件曾被省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典型案例。


求学之旅:从跨学科到跨国家

Q1

我们了解到您有从医学到法学的转变经历,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做出这个决定的动机吗?

是的,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本科时我报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但由于调剂,我进入了北大的护理系。最初我计划考研继续走医学道路,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医学培养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严谨的分析思维,但我更喜欢法律对社会规则的塑造力。国际法学院提供了我跨学科融合的可能,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科技与法律的交汇点。所以,最终我决定转行到法律,觉得这个领域能发挥我更多的优势。


Q2

医学的背景对您研究生阶段的法学学习有没有什么影响?您觉得医学和法学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我觉得医学对我的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对法学的学习其实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帮助。尤其是我现在从事的是知识产权领域,特别是专利法,理科背景对专利法的理解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并不一定非要是医学背景,很多理工科专业,比如通信、物理、化学等,在专利法领域都有很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面试或者和客户交流时,这样的背景让我们在理解技术问题上有更大的优势。


Q3

您在STL的学习经历是否对您的职业方向产生了关键影响?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课程或教授,或者您参与的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的经验?

STL的学习经历对我的职业方向影响非常大。首先是语言能力,STL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英语训练,尤其是在与国外客户交流时,这让我有了明显的优势。其次,STL的教学方式非常独特,很多外国教授采用的是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抛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实践中,律师需要围绕争议焦点提出合适的法律理论,搜集证据并进行辩护。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了我在职业中的灵活性。此外,STL的教授资源也非常丰富。我能申请到好的LL.M.项目,离不开他们的推荐和支持。像Stephen Yandle教授,Ray Campbell 教授和 Matthew Stephenson 教授,他们不仅在学术上非常有影响力,还是我在海外申请学校时的重要支持者。最后,院内朋辈的资源也很宝贵,特别是STL之前也有过三位校友申请海外留学项目,他们的指导给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申请经验。


Q4

我们知道您后来申请了耶鲁大学的LL.M.项目,能谈谈您为什么在工作几年后做出这个决定吗?

当时我已经工作了差不多五年,决定申请LL.M.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我老公也打算申请学校,我不想和他分开。所以我们决定一起申请,开始时只是一个共同的想法。但后来我发现,LL.M.对我职业发展的帮助不小。耶鲁法学院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让我能更深入探索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的交叉领域。同时,耶鲁的开放学术环境,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而且,它也为我提供了一个“休整期”,让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比如,我可以考虑是否转型做in-house律师,或者加入其他领域的律所。


Q5

在耶鲁的学习经历中,您感受到了哪些与国内法学院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差异对您的职业规划有何影响?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耶鲁的法学教育与我在STL接受的教学并没有太大差异,都是案例教学为主,教授们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大多数国内法学院无法做到的。在耶鲁法学院,同学们的背景多样化,大家的兴趣爱好也更为广泛,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是,耶鲁的学术氛围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最初我只是想做一个优秀的律师,但在耶鲁的一年里,我开始考虑是否可以从事学术工作,甚至有了去当法官的想法。我发现学术的魅力和成就感吸引了我,因此也尝试申请了耶鲁的J.S.D项目。虽然最终我回国后决定继续做律师,但这段经历对我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律师到合伙人:如何在职场中“进阶”并保持平衡

Q6

从律师到合伙人,角色转变的核心变化是什么?

从“完成任务”到“开发客户”,认知转变是关键。律师阶段,我的核心目标是交付任务,满足老板需求,以赢得案件为导向。到了合伙人阶段,我的核心目标是开发和识别客户需求,不仅要赢得案件,还要考虑客户的综合需求,如风险分担、公司内部压力、商业考量等。


Q7

律师工作繁忙,您如何平衡律所工作的高压和个人生活?

关键是提高效率和设定界限。律所工作确实压力大,但如果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合理规划时间、学会快速定位重点、有效沟通,很多压力是可以缓解的。比如第一次做某个任务时,主动积累模板、优化检索方式,善于求助,与同事、前辈保持良好关系,互相支持,学习更高效的工作方式。适度放松。此外,设定界限也很重要,比如尽量保持某些时间段不被工作打扰,或者在紧张项目结束后留出调整时间。但本质上,律师行业很难做到真正的 “work-life balance”,只能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后,在高效工作后争取合理的休息时间。


Q8

您曾提到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三步走”:律师 → 法官 → 教授,您是如何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的?

其实我的职业路径也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比如,我本科是护理专业,后来转到法律,又做过不同尝试,甚至一度迷茫过。但我一直在摸索,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因此我总结出来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规划是可以调整的。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终极目标,但其实职业规划是可以随着环境和自身成长不断调整的。比如,我原本计划成为法官,但由于制度限制没能实现,现在我的目标是未来退休后去当教授,回馈后辈。第二,要学会求助。当你遇到困惑时,不要一个人闷头想,可以向校友、同事、甚至老板寻求建议。当然,选择倾诉对象要慎重,但如果找到靠谱的导师或前辈,他们的建议会非常有价值。第三,不要过度焦虑。适度的压力可以推动成长,但过度内耗反而会让你失去判断力,甚至走错方向。我的经验是,把职业发展当作“打游戏”,每次遇到挑战,就像解锁新关卡,每个关卡都在锻炼你的能力。


给学弟学妹的职场秘籍:如何打好实习与求职的“游戏”

Q9

您对于实习经历较少的同学们,建议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其实和大家的工作态度、执行力有很大关系。首先就是响应性(Responsiveness)。当接到任务时,及时确认能否接受并回复,确保在截止时间前提交。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提前沟通并解释原因,比如:“目前我有 A 和 B 任务,这个任务需要 C 时间,可能需要多一天,您看可以吗?”这种做法比单纯说“太忙了”更能体现你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执行力强的实习生能高效完成任务、独立思考并灵活调整,这对于律所非常重要。

其次是任务质量。对于经验较少的实习生,高效沟通是关键。接下任务时第一时间明确对方的期望,避免“辛辛苦苦做了一堆,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尴尬。汇报任务时简洁明了,直接表达结论和推理过程,而不仅仅提供大量信息。这样不仅让自己“被看见”,也能在团队中建立起沟通的优势。同时,注重细节也是提升质量的一个方面,确保引用法条准确、文件格式规范等,能让工作看起来更专业。

最后是主动性。很多实习生不太敢跟合伙人或者资深律师交流,担心打扰对方。但实际上,如果你不主动,别人是不会注意到你的。勇敢地去找机会与合作过的律师交流,聊聊兴趣和专长,甚至是通过简单的饭局建立联系,都是争取机会的好方法。主动承担任务,展现责任心,也能加速成长。

此外,多读判例,多参与实践。法律是在不断完善的,了解行业内最新的法律动态至关重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专业壁垒,培养跨学科的思维,会让你在行业中更有竞争力!


Q10

您对想进入知识产权领域的STL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当然有!大家如果想往这个方向发展,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专业基础知识。建议大家至少学习一门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掌握基本概念。哪怕不是 IP 专业出身,提前补充知识对未来申请和求职都会很有帮助。第二,专利代理人考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学习专代课程并参加考试。但我不太确定在校生是否能考,大家可以查一下最新规定。第三,实习路径。刚开始找不到大所的机会没关系,可以先去一些小但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实习,把它当成“跳板”,逐步积累经验,再往更大的平台走。第四,兴趣匹配。专利律师 70% 甚至 80% 的时间都在做技术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法律研究。如果你对技术问题没兴趣,每天研究专利文献会很痛苦。因此,建议大家先判断自己是否能接受技术分析工作,可以去实习体验一下,看看是否适应。第五,AI 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未来,专利撰写可能会被 AI 取代,但专利诉讼受影响较小。学会如何运用 AI,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能成为你的职业优势!


Q11

最后,您有什么话想送给学弟学妹们?

我想送给大家几个关键词——不焦虑、不内耗、不过度“卷”。成长是个长期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短期的得失焦虑不安,但职业发展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不要因为一时的低谷而否定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先分析清楚问题是来自外部环境,还是自身能力的不足?如果是环境问题,可以考虑换个方向,但如果是自身问题,就要调整认知,去突破瓶颈,而不是过度苛责自己。此外,调整心态看清职业本质是非常关键的。我曾经很不适应“销售型合伙人”的角色,觉得“去谈业务就是在求人办事”。后来慢慢明白,这其实是互换需求的商业合作,而不是单方面的“求助”。当你调整好心态,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顺其自然。最后,大家要相信,职场路上愿意帮助你的人很多。如果你愿意主动求助,很多校友、同事、前辈都会愿意帮你。带着善意去交流,即使工作上不够完美,也一定会有成长的机会。


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把职业成长当作闯关游戏,保持耐心和韧性,你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祝愿大家在职业道路上都能稳步前进,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