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优秀毕业生 | 王诗琦:人生是旷野,步履即答案


王诗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优秀毕业论文、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曾参加2023年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获全国最佳辩手(Best Oralist)第一名,团体全国季军,国际轮Top 50辩手。实习经历包括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金杜律师事务所、汇仲律师事务所、美国凯寿律师事务所、奋迅·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等。毕业后拟就职于上海市基层人民检察院。




个人成长篇



Q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你的STL时光,会是什么?为什么?

我想应该是“专业”、“开阔”、“思考”。

所谓“专业”,是指在STL获得的专业方向上的锻炼和提升。作为一名法本生,在选择加入STL时,我曾经质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特别是当身边不乏同学本科毕业后就选择了就业,或者选择花1-2年的时间获得一个海外或者国内的硕士学位,我不禁思考:再花费4年时间真的值得吗?但站在毕业的时点上,我想我能很笃定地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的选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在这里获得了扎实充分的专业方向上的学习和锻炼。这使我真正完成了法学“入门”,并且在我参与模拟法庭、律所实习时不至于不得要领,而还能够比较好地完成这些实践活动。

所谓“开阔”,是指STL给我带来的认知上的启迪和视野上的开阔。和较为传统的法学院不同,STL是一个年轻、多元、包容的学院。院里有很多国籍各异、专业背景各异、人生经历各异的老师和同学。因此,在STL,我逐步意识到了“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人生不只有一种活法,各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与其追问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不如转换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努力把自己的选择变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所谓“思考”,是指在STL的成长不仅限于专业方面,也给我带来很多能够指导人生的思考。例如,我逐渐意识到,许多问题不只一个正确答案,甚至可能没有任何答案,因此放弃了对正确答案的追问,而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又例如,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Title或者更高的GPA,而是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一种“好的生活”。

Q

如果给刚入学的自己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我会建议自己更加勇敢地“打开自己”,更主动、更充分地和学院里的老师同学们沟通交流。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有无数个瞬间想和某位老师或者某位同学攀谈,但往往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例如,我会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够与教授无障碍沟通;我会担心自己在教授的这门课上表现不够突出而不敢主动reach out;我会担心和不熟的同学聊天而遭遇冷场尴尬等等。但其实,这些内心的担忧往往都不会演变为现实。无论是STL的老师还是同学,往往都是十分友善且富有分享欲的。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思想上进步或者认识上开阔的瞬间,都源自我和老师或者同学的交流。




专业学习篇



Q

如果要推荐一门“STL宝藏课程”给学弟学妹,你会选哪门?为什么?

那必须是茅老师的《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课程!高法检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并不以向同学们传递具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教授我们如何解决法律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课程在我本科阶段是欠缺的,或者就算有也不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实习中,问题往往都是陌生、具体、疑难的,我们很难直接调动学习的知识加以解决。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高法检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让我在遇到陌生问题时不再感到慌张和束手无策。因为高法检带给我的收获和启发是特别的,因此我在研三时选择担任高法检助教,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




实践探索篇



Q

如果重新规划实习实践,你会怎样优化自己的经历?这对学弟学妹有何启示?

我认为可以优化的点在于多样化自己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我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坚定地希望进入律所,因此我的实习经历一直局限在律所中,甚至在业务选择上也局限在争议解决领域。这样的安排使我对于其他工作类型,例如公司法务、泛体制内、国际组织等,都缺乏切身体会。在秋/春招时,由于我对其他类型的岗位认识了解不充分,我也能感受到自己投递简历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很难有的放矢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可能也因此错失了一些机会。特别是在如今的市场形势之下,将鸡蛋全部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显然是一个较以往更加冒险的选择。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因此,多样化自己的实习实践经历,一方面使自己的简历能够匹配更多潜在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机会了解更多种行业的业态,我想会是一种更好的规划方式。


Q

你参与过的哪个课外活动(学生组织/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那还是非模拟法庭莫属了!研究生阶段的模拟法庭经历对于我来说还是颇具特殊意义的。因为我在本科时期参加过Jessup,但碍于当时专业水平十分欠缺,我最终未能入选成为oralist,最终只能以researcher的身份随队参赛。这一直是我本科时期留下的小遗憾。因此,我在STL选择再次参加intramural moot court,并再次选择了Jessup。这次,我顺利成为了一名oralist,并且在国内拿到了best oralist,也在国际轮上跻身前50名的oralist。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一次重要的自我证明。这至少说明,相较于四年前的自己,我在法律检索、法律写作、口头辩论、胆量、心态等等方面都有了一点小进步。我想,这也侧面印证了我在STL接受到的培养训练的有效性。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我们博学的教练Professor Pangilinan、小雅老师和Issue学姐,以及无敌的队友牛姐、英奇和胡老师。没有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我想这支小队也无法走那么远。




职业发展篇



Q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你觉得STL学生最需要提前培养哪些能力?

我在研究生期间前前后后参与了三段律所实习,最短的一段3个月,最长的也有9个月。这期间,我也有机会和来自其他顶尖法学院的实习生同学有过合作或者交流机会。我认为,STL同学在工作能力和专业表现上都毫不逊色,也由此赢得了很多用人单位对我们学院的认可。因此,我们都应该有信心,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工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我们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一个机会,以及一点点的运气。在我和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都认可,求职是一件很靠运气,甚至有点儿“玄学”的事情。毕竟在研四一年时间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就能找到那个完美的dream offer。遗憾、事与愿违、阴差阳错的情况时有发生,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我想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更长远、全观的视野,和敢于尝试、积极进取的心态。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的不顺利或不如意有时可能难以避免,但是,只要我们还留在牌桌上,未来的发展谁也不能断言。

Q

对于还在迷茫职业方向的同学,你会建议他们如何探索?

首先,我觉得可以尽量动用自己拥有的资源,来扩大自己的信息源。在这点上,STL这个年轻而紧密的群体能提供很多帮助。大部分律所、公司、政府机关内部都会有STL老师、校友、同学的身影,多多与他们交流可以有效地打破一部分信息差。特别是,STL内部有良好的互帮互助的传统。我自己在求职过程中也极大地受益于STL的老师和校友资源。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想我们也可以多多尝试,丰富自己的实习实践活动。毕竟每个个体都有差异,他人的建议也未必完全适用于你。因此,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还是自己身体力行地去体验一次。最后,我们还是应该尝试做好心理准备,长期和迷茫状态共处,毕竟谁的人生不迷茫呢?




情感联结篇



Q

如果用一道食堂菜品或校园场景比喻你的STL生活,会是什么?为什么?

我觉得是小炒窗口的凉瓜炒牛肉吧!而且,这确实也是我经常在食堂会点的菜,尽管我的朋友们每次看到我吃苦瓜都觉得很不解,觉得我这是在“没苦硬吃”。我的STL生活似乎和凉瓜炒牛肉挺类似的,都有点儿单调苦涩,却又很健康且有营养。




未来展望篇



Q

离开校园时,你最想带走哪些“STL特质”继续滋养职业生涯?

STL在我心目中是一所充满活力、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兼容并包、有理想抱负的学院。我想,这些特质既适用于一个年轻学院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年轻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如今较为艰难的大环境下,这些品质更显得难能可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也希望自己能常怀积极乐观之心,还有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勇气,对于周遭和世界都能保持学习和关注,使自己不陷入麻木而停止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追问。


Q

想象十年后的校友聚会,你希望那时的自己在做什么?

在现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实在是很难想象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但大方向上,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在专业方向上得到锻炼和发展。我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还能继续运用自己的专业,发挥自己的优势,适合自己的秉性。同时,我也希望十年后的工作是一份对他人、集体、社会有所助益和贡献的工作,使自己在谋得温饱之外也能获得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