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6-06 Views: 7
王闻章,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J.D.&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基地班。在校期间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两次、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北京大学九坤奖学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铁汉奖学金等荣誉。2023-2024年秋季学期曾在德国EBS法学院进行国际商法项目学期交换。实习经历包括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锦天城(深圳)律师事务所、深圳国际仲裁院。毕业后拟入职某中央部委机关。
•

个人成长篇
Q
回顾STL的成长轨迹,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这就是我的蜕变时刻”?
大概是在1L(研一)Q3(第三学季,STL将一学年分为四个学季排课)参加Yi Seul Kim老师的“Transnational Legal Practice III”课程时。那门课的结课任务是撰写一篇三十多页的上诉状(appellate brief),并进行一次正式的法庭陈述(oral argument)模拟展示。
这篇上诉状围绕一个复杂的法理问题展开:私人商业仲裁是否可以被视为“外国或国际法庭”(foreign or international tribunal),而这个问题在美国联邦各巡回法院之间存在分歧(即所谓的司法分裂(circuit split))。我需要在文中系统梳理联邦最高法院及各级法院的不同判例,提出清晰的分析逻辑并自圆其说。
从刚入学时,连如何完整地解释“疏忽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negligent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这种基本侵权概念都有困难,到后来能独立完成这样一篇内容复杂、语言严谨的法律文件,还能在课堂上进行完整有力的口头陈述,这个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也极大增强了我对法律学习的信心。
Q
和入学时的自己相比,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思想变得多元化,可以理解事物的不同可能性。
从学习上来说,我逐渐理解到法律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就像在美国法课堂上,我们对于一个争议问题可以给出一种观点,但同样也可以argue against ourselves。很多问题并不是有唯一答案的,每一种答案都有其背后的内在逻辑。对于一个美国法问题,州与州之间的立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不同时期法院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经过STL的学习后,我可以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
从生活上来说,STL的生源背景也来自不同的学科,大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也是不同的。例如,据我观察,文科背景的同学似乎更喜欢探讨一个现象的社会意义,而理工背景的同学似乎更喜欢探究一个现象的成因,讨论其作用机理。中国南北方同学在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上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跟不同类型的同学相处,也让我变得能够理解大家之间的差异,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包容。
Q
如果给刚入学的自己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希望自己能少一些学业和就业的焦虑,多一些体验的心态。把这四年当作一段人生旅途,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在山东省高院实习期间,下班后登顶济南千佛山看日落
专业学习篇
Q
作为非法本背景的学生,你的专业背景如何影响了你的法律学习或职业选择?
我本科专业是化学,当时的学习以科学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主,我觉得它对于我的影响更多是软性的。理工科对于学生的学术训练是非常严格的,这使得我在本科毕业之后能够保持严谨做事,踏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搞好法律专业学习。
当然,理工科也给我带来了技术的视角,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对于我理解一些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的具体问题有了更多的支撑。
Q
你在STL遇到的最大学习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障碍,但入学一年乃至两年,我发现自己的挑战来自于本科理工科对于文科背景知识的缺失。
我记得1L Q4上Business Associations II的时候,Professor Nitzan Shilon的讲授总是会涉及很多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例如资产负债表、股票发行、这些东西对于经管本科的同学可能较为习以为常,但是我看到之后完全没有概念。一直到2LQ3上朱大明老师的中国公司法的时候,很多金融概念依然让我感到很困惑。
然而这种背景知识是完全可以补足的,我认为当时主要有两点,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那些对于别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概念我总是会阅读教材并反复思考。二是善用外在学习资源,那时候遇到不会的概念我会去看各种B站短视频,去查百度和维基百科,然后把得到的内容放到我的笔记中,这样可以时不时的回来翻看。最后,我在这几门课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Q
你探索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我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对于一般的考试课程来说,一个部门法的知识的学习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JD课程就是要保证完成reading(比如教科书、case等)的质量,并且认真整理笔记。对于JM课程则是要在课下阅读法学著作(例如韩世远的《合同法总论》,德国《刑法总论教科书》、姜明安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李建伟的《公司法学》等),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输入决定输出,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保证有高质量的卷面输出。
对于论文和作业结课的课程,需要时间的保证来仔细打磨自己所写作的东西。对于论文,从选题到检索文献到整合再到自己的观点输出,每一步都有仔细打磨的空间。我总是会问自己,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文献的检索是否够全面,落笔写下的每一个字、加的每一个脚注是否够规范。如果要追求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结课论文/作业,我认为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

2021年10月份和STL同学在深圳大梅沙游玩
Q
如果要推荐一门“STL宝藏课程”给学弟学妹,你会选哪门?为什么?
过去几年,我经历了很多难忘的课程,例如刘忠老师的《中国刑事诉讼法》、Professor Andrew Kerr的Constitutional Law II,金自宁老师的《中国行政诉讼法》、Professor Joy Xiang的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Professor Danny Friedmann的Trademark Law等,不一一列举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2LQ4选修的Professor Daniel Chow的International Trade Law这门课。这门课主要讲授WTO的基本原则,并结合现实的WTO案例对抽象的国际条约条文进行解读。Professor Chow的讲授幽默风趣,且非常清晰,他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术的热情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染。
这门课带给我三个收获:
一是提高了阅读复杂案例的能力。在3学分的课中,我们在课程中完成了近500页的课程材料阅读,其中绝大部分是比较晦涩的WTO案例,其中还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因为要迎接老师上课的cold call,所以我总是会认真完成每一次的reading阅读。
二是收获了跨学科的视角,这门课本身也涉及到了很多国际政治、国际金融的问题。在阅读课程资料的过程中,我也着手对这些知识进行自我补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对这些内容的兴趣。我很享受这种既具有国际关怀和眼光,又拥有跨学科视角的学习,这让我有了丰富层次的学习体验。
三是在无形之中催生了我对一些国际经济未来的关怀。Professor Chow说当前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国共两党的共识,由于美国当局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WTO的未来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贸易本身会让全球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中国政府的倡导也是如此。正是这样一种对国际经济的关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面的职业选择。
Q
在STL的学习中,是否有某位教授的一个具体举动、一次谈话或一堂课,让你至今印象深刻?能否详细讲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我记得1LQ2 Property II结课时,Professor Norman Ho跟我们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Property的课程内容很多,也许大家会忘记,但如果日后我们记住一句话,他就会很开心,“property law protects human rights and human dignity.”
那时候我意识到,无论我们如何深入学习法律,在面对抽象的案例和法律条文时,都不应该忘记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果忽视了背后所保护的个人权益和尊严,那法律就失去了生命。也恰恰是这些个人的价值,是法律共同体所需要努力的地方所在。
这句话我在日后仍然时常想起。总的来说,我在法律启蒙阶段受到了很多professors的情怀感染,因此也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把这种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2023年11月,在德国EBS法学院交换期间参观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
实践探索篇
Q
哪段学习/竞赛/实习经历对你的职业选择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实STL的教育整体对我的影响已经很大,如果让我选,我认为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的实习经历对我影响最大,它在无形之中促使我坚定了走进公共服务领域、投身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选择。
第一,它让我感受了法律实务的真实状况。这段实习是我第一段法律实习,它是我跳出书本感受到法律实务的第一次。我感受到,法律真实的实践,既要依据法律条文,也要照顾到现实的案件情况,案件的审理裁判往往存在很多非法律的因素存在,例如当事人利益平衡、法院内部程序、社会效果等。在这段实习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回忆刘忠老师《中国刑事诉讼法》课上讲的关于法院、案件审判等的内容,这让我感到十分有趣。
第二,它让我体会到了涉外法律实务的意义。我所实习的民四庭主要处理涉外商事和海事案件,以及各类执行异议之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涉外法律案件往往涉及到更加多元的社会背景,需照顾到境内外不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需考虑到案件裁判结果对国际经贸关系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我经历了众多涉外法律案件的审理流程。我能感受到涉外案件的审理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案件裁判,其背后体现着国家法律对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视。这体现了国家目前良好的法治观念,并有利于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交往。从这一角度上,我感受到了涉外法治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并希望在以后从事涉外法律实务。
第三,它让我感受到了在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乐趣。省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其毫无疑问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省法院实习期间,我旁听了众多的法官会议,从案件的研讨中,我总能感受到法官们为双方当事人设身处地着想的态度。在工作中,我能从很多细节中感受到省法院在坚持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浸染。我是一个需要情怀来支撑自己做事的人,因此我希望能在未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和群众有所帮助。
Q
如果重新规划实习实践,你会怎样优化自己的经历?这对学弟学妹有何启示?
我的经历可能仅代表我自己,我之前所实习的单位包括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和深圳国际仲裁院。回望这几段经历,我对“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些实习距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基层社会的实际运行仍有一定距离。如果重新规划一下,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多做一些贴近基层的党政见习,走到国家不那么富裕的乡村基层去看看。每年暑期学校组织的“知行计划”“力行计划”都是很好的机会。北大是一篇充满家国情怀的热土,作为学生,要把这种家国情怀落到实处,需要对基层状况的深入了解,从而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多做一些基层的实践,对于了解一个政策、法律如何影响千家万户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弟学妹,我的一个建议是:实习实践是一件高度个人化的事情,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院目前的氛围还是一个非常鼓励律师就业的情况,但这样的职业道路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希望学弟学妹在选择跟风前,更应有一个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评估。

2024年9月份,在深圳国际仲裁院结束实习时,和好友们的合影
职业发展篇
Q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你觉得STL学生最需要提前培养哪些能力?
我觉着有两点,一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独立认知,二是培养自己的比较优势。
关于职业发展的独立认知,这既关于个人时间安排,又关乎未来发展驱动力。
对于时间安排来说,我有时能感觉到,不同职业道路之间多少有些互斥,而大多数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如果希望做一名律师,那大概从高年级开始就要不断的积攒律所实习经验。如果希望从事公务员工作,则需注重学生工作的参加和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找准自己想要的道路很重要,能够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对于未来发展,能够选择一个自己热爱和喜欢(或者至少不排斥)的职业道路,是很难得的。我相信这是一个人能够在事业上取得长足进步的前提。作为北大学生,大家的能力都是很强的,但如何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则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这时,则需要独立的判断,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才能在职业选择上占得先机。
关于比较优势,这一点似乎比较虚,但我个人认为能够打造好自己的优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都很清楚的认识到,每年从各高校毕业的法律学生是很多的,如何distinguish我们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是很重要的。对于STL学生,可能的方式有,结合好自己本科的专业知识,丰富在校的学生工作和实践活动,参与不同种类的实习,锤炼自己的英文技能,乃至发挥自己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包括各类运动、艺术类)。当我们打造好自己的优势时,我们便具备了很大的不可替代性,使得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显现出更大的优势。
Q
对于还在迷茫职业方向的同学,你会建议他们如何探索?
不要焦虑,多思考,多感受。
对于职业规划选择,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从专业兴趣上,可以结合自己对法律学科,尤其是具体部门法的兴趣。我在校期间对国际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兴趣比较大,并且认为在这些领域能够发挥我作为STL学生的比较优势,所以我有意在发掘此类工作。我在最后也选择了一份能够真正实践国际经济法的工作。能找到一份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工作是很难得的,这将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给予自己持续的发展动力。
二是从实习经历上,可以通过实习不断体悟。我的几段实习经历告诉我,我可能更加适应党政机关或公共组织的工作环境。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过,每个人的过往经历可以说明问题,如果类似的工作环境让自己无法忍受,那大概率这个求职方向是不适合自己的。
三是现实因素,求职的经历告诉我,没有完美的工作,你所能做的,是接受某些已知的不完美,并看清哪些你可以相对接受,哪些则无法妥协。就业中流传着一个不可能三角:稳定性、发展性和待遇,三者中最多兼顾两者。我想这对于大家来说也是很公平的。对于STL的同学来说,能够找到兼顾两者的工作是不太难的。打个比方说,如果选择了进入公务员,那相对较低的薪资待遇是需要考虑的;如果进入了律所或私企工作,那可能相对面临一种工作的不稳定性;如果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一般稳定性和待遇都不错,但也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性问题。

2024年6月于深圳大梅沙海边漫步
情感联结篇
Q
最想对哪位STL师长或同学说声感谢?TA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
值得感谢的老师和同学们太多太多,其中最想感谢的是王翔宇,作为我本科山东大学的同学、山东老乡和研究生同班同学。四年多来,从济南到深圳,再到北京,我的学业进步和职业选择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一是学习上的互相取长补短。他在中国法的理论水平上比我强,我在域外法的知识积累更充足。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总是会就课内外的问题进行探讨,彼此获得更多的学习知识。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和踏实让我佩服。
二是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帮助。在STL的生活总是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互相陪伴扶持,给予对方精神力量。我们互相欣赏,互相勉励,互相依赖。在过去的四年里,一起玩耍,一起散步,一起畅聊人生。
三是情怀上的互相感染启发。他拥有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对司法工作的热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我进入公务员队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目标。“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毕业之际,他将回到山东,进入司法机关工作,祝福他能永葆初心,在工作岗位上为老百姓做出更多实事,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025年5月份,国际法学院毕业典礼前夕,于国法楼,和好友王翔宇
未来展望篇
Q
离开校园时,你最想带走哪些"STL特质"继续滋养职业生涯?
大概有两点,一是包容的胸怀,二是探索的精神。
首先关于包容的胸怀,在同时学习美国法和中国法的情况下,我感受到STL同学带有一种理解多文化背景问题的能力,这也大概来源于我们了解到事物的不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不同意见的包容程度会变高,而不是单一的相信一种唯一的答案。这似乎也在冥冥之中契合了北大那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法律实务,乃至人情世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助力STL学生的长期发展。
另外就是探索的精神,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太多的陌生领域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束手无策。1L上JD课的时候,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苏格拉底教学并不是在教育我们,而是在教育我们如何教育我们自己。我相信国法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也就是“如何教育我们自己”的能力,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使得我们在面临一系列困难时都能一往无前。
Q
作为新一代校友,你希望如何与STL保持联结?
希望未来能继续和STL的老师和同学保持联系,沟通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状态。
同时,也期待校友会能推出更多不错的活动,联络大家的感情,构建STL的校友网络。

和学习小组“Great Lawyers”的伙伴们,我们即将走向海角天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