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06-09 Views: 7
李安华,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优秀毕业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曾担任《中国民法(一)》《中国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等课程助教。撰写学习感悟《“实质论证”作为一种法学教育立场》发表于“STL中国法”公众号。毕业后拟就职于某金融基础设施机构。
•

个人成长篇
Q
和入学时的自己相比,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相比刚入学时的自己,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变得更加开放了。刚入学那会儿,也许是因为刚进入新环境的压力,或者是当时的年纪,总觉得需要证明自己。但这种“匮乏感”驱动下的证明,往往会让人显得有些“动作变形”。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自觉就会去否定很多东西。
四年过去,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心态开放了。我开始真正感受到多样性的魅力,并学会了欣赏不同的人和事物,这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宽广。我觉得,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一个蛮不错的成长。
Q
如果给刚入学的自己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多锻炼,多观察,多听听别人的故事和经验。

专业学习篇
Q
作为法本背景的学生,你的专业背景如何影响了你的法律学习或职业选择?
虽然我是法本背景的学生,但坦率地讲,本科阶段的教育和STL的教育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入学时不用再花时间跨越一些基础的术语门槛外,STL的学习内容对我来说也几乎是全新的领域。
我觉得,STL的课程设置除了能够很好地满足找工作、深造等具体目标外,它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自由度,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择。STL杰出的师资力量让我能够在非常专业的指导下深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对中国的政经关系非常感兴趣,因此在STL期间,我尤其喜欢那些与此相关的课程。比如,王军老师的《投融资案例》、钟瑞庆老师的《兼并收购》、刘忠老师的《刑事诉讼法》等课程都给我在这个方面很大的启发。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我专业上的知识面,更让我对法律文字之后的真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实,临近毕业,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学科背景并没有我原本想象中那么重要。学科只是用来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如果人们观察的是同一件事,并且观察得足够全面,那么不可能得出两个完全对立且不可交流的结论。学科间的隔阂,更多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产业分工和学科发展的精细化,把一个个具体且时间有限的个体框定在了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而人本身又有惰性,常常只关注自己所在的位置,并过于强调自己的专业视角。
但实际上,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底想观察什么?要发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学科工具才有其意义和价值。离开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任何学科背景或专业分工都只是空洞的形式。对于我来说,学科背景更多的是一种起点,它提供了看待世界的一个角度,但我希望自己能够突破位置的限制,始终保持对问题本质的好奇和追问。
“实质论证”作为一种法学教育立场——暨《中国民法(一)》课程的阶段感悟
Q
在STL的学习中,是否有某位教授的一个具体举动、一次谈话或一堂课,让你至今印象深刻?能否详细讲述当时的场景和你的感受?
这样的瞬间实在太多了。
比如,在阅读孙维飞老师的《定义定性》文章时,我就像佛学故事里被当头一棒一样,感觉自己的思维被瞬间打开了。文章逻辑清晰、简洁深邃,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我真正感受到思维高速奔跑的魅力。
又比如,有一次和Gilad Abiri老师聊天时,他随口说了一句:“I am not a lawyer.”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我身在法学院,学习的是法律,也完全不用把自己局限在“律师”这个身份框架中。法律是工具,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用它去实现什么目标。这种思维的解放感让我感受到自由,也让我更加笃定,未来的方向可以更加宽广。
当然,还有茅老师在每个阶段跟我说的话。每次和茅老师聊天,我都感觉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实践探索篇
Q
哪段学习/竞赛/实习经历对你的职业选择影响最大?为什么?
在三年级下半年准备博士申请时,准备申请博士的选题研究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最终没有继续深造,但这段经历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我的职业路径。可以说是“种豆得瓜”,在准备过程中,我阅读的一本书籍直接帮助我在开始找工作后迅速找到了一份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让我比较幸运的在“最难就业季”中没有吃很多找工作的苦。
并且,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阅读了一些经济学的著作,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通过这些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深刻关联,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兴趣和方向。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尽管当初的努力未必直接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但它们最终都以另一种形式回馈了我,为我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职业发展篇
Q
你的职业选择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点?哪些STL资源帮助了你?
我的第一段实习是跟随刘丁敏师兄(STL2012届校友)工作。师兄不仅给予了难得的第一份工作机会,在工作中也不惜时间对我进行指导,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迅速地掌握了很多工作技巧。师兄也自此成为了我亦师亦友的人,在我很多重要的选择时刻给予我帮助和建议。特别感谢师兄!
Q
对于还在迷茫职业方向的同学,你会建议他们如何探索?
我觉得一切的开始都需要先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境和需求,如果不首先理解自己的语境和需求,那么所有的探索都有可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个过程不仅可能低效,甚至会非常痛苦。
认识自己其实是一个挑战自己是否足够诚实的过程。要做到“正心诚意”虽然看似只是一个转念间的事情,但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能够坦诚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匮乏和需求,同时不自欺地陈列自己的优势、专长和特点,这背后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真正建立了主体性,就能看到小红书上的好不一定是属于你的好,别人眼中不可忍受的事情也许对你而言无需忍受。这时,一切选择都会更加清楚。
当然,除了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还需要对行业有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简单地熟悉一套行业的“黑话”,而是能够深入思考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生存的。清北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从来不会弱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能够找到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工作。但也正因如此,这个群体往往也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行业冥灯”。最近几年,某些行业的快速起落,其实已经足够给我们许多警醒。即使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终身行业,但至少要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选择是否会为将来积累下有价值的经验或能力?把目光放长远,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情感联结篇
Q
最想对哪位STL师长或同学说声感谢?TA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
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感谢这个问题让我多了一个机会去感谢那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没有足够机会表达感激的人。这里,我想特别感谢卢晴师姐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
卢晴师姐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指导。在STL中国法编辑部工作时,她耐心地帮我润色文章,让我对学术表达和专业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很多事情上,她要么以身作则,展示了如何以更高的标准去完成工作;要么直接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特别是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她总是能给予我及时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信心。
卢晴师姐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事务上,更体现在她的态度和精神对我的感染。她的细致和真诚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成长往往来自于点滴的积累和他人的善意。这份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并深感幸运。

未来展望篇
Q
作为新一代校友,你希望如何与STL保持联结?
我会时常回来蹭讲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