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10-27 Views: 18
十月,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第二期“良师益友”职业导师见面会在国际法学院院楼顺利落幕。本次活动由符岩同学主持,汇聚近40位来自律师、法务、投资、体制内等不同领域的资深职业导师,与学院师生进行交流,为跨国法律人才培养搭建起实务界与学界的桥梁。


活动伊始,北大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张趁利老师代表学院致开幕词,回顾了职业导师计划的发展脉络:自2022年发起以来,项目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国法律人才”为核心,首期便集结70余位校友导师构建公益交流平台,三年间助力众多学子明确职业方向、进入顶尖律所、企业或公共服务领域。

张趁利特别介绍了新一期导师的三大优势——行业覆盖更广泛、专业领域更多元、职业背景更丰富。并提及学院将通过职业发展办公室搭建桥梁,支持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匹配,未来还将定期开展专业讲座、交流座谈,让导师不仅成为“知识传授者”,更成为学生职业路上的“同行者”。
随后,活动举行职业导师聘书颁发仪式。八十余位第二期职业导师将正式开启与学生的结对指导,以多年实务经验为学子拨开职业迷雾。他们既有深耕涉外法律数十年的行业前辈,也有在新兴领域颇具洞见的青年精英,更有多位学院校友以“反哺母校”的热忱回归,彰显北大国法“传帮带”的校友情怀。





首期职业导师代表,北大国法09级校友、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浩淼分享心得,强调“主动沟通”是师生互动的关键——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将导师视为“求职路上的拐棍”,无论是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还是行业趋势困惑,都可以积极交流。他还提及法律行业的新趋势:AI与法律的融合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建议学生深入了解法律人工智能工具,把握未来先机。

第二期职业导师陈如良结合自身法律实务经验,从“认知与选择”“坚守与成长”“做人与做事”三个维度作了分享,提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平台比努力更重要”“做事决定你的下限,做人决定你的上限”“法律人的人品决定法律的产品”等观点,建议同学们做好职业尽调,重视专业价值,提升综合能力,选对方向再奔跑,并表态要当好职业认知的“指导员”、职业规划的“导航员、职业技能的“教练员”、职业发展的“陪伴员”,与同学们亦师亦友,彼此赋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法治征程中共同提升、共同成长。

北大国法2026届学生代表罗思颖分享了与导师的互动经历。她提及,在对职业方向感到迷茫时,导师通过及时沟通、以“启发式提问”引导她自主梳理定位,让她明白“沟通不必等万事俱备,但需有备而来”——提前做好基础信息收集、明确交流目标,才能让导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她代表学生感谢学院搭建平台,表示将主动把握与导师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与反思中靠近理想职业。
茶歇过后,两场主题座谈聚焦“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行业的协同发展”和“导师学生双向期待”展开,师生畅所欲言,碰撞出诸多有价值的思考。
导师们建议学院可进一步强化实务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带入真实案例;同时提及香港作为“普通法与中国法融合试验田”的优势,鼓励学子关注大湾区及香港的就业机会,校友会也将联动香港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渠道。
学生提出“如何平衡实习与学业”“面对不同平台选择时如何决策”等困惑,导师们建议可以在短期选择中关注能力锻炼方向,而长期发展需结合个人特质,并建议项目可通过“结构化互动”(如定期主题打卡、阶段性反馈)避免交流“虎头蛇尾”。学院也表示将记录师生建议,优化后续项目安排。













活动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为本次见面会画上圆满句号。

未来,学院校友与职业发展办公室将持续联动职业导师项目,记录师生成长故事、分享行业动态、搭建更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