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科学到法学:2025级新生黎嘉厚的跨界之路



编者按


“法律和理工科在底层并没有那么分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好奇、发现与解释。”一位从生物科学跨界到法学的STL学子这样总结他的心路历程。本篇对话不仅关乎选择与勇气,更关乎如何将两种思维融合成独特的优势,在STL找到一群“同频”的人,共同探索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黎嘉厚,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级新生,20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在校期间曾担任班长,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校学生辩论协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获得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优秀毕业生等。



选择之初:我为何从生物转向法律



Q

你本科学习生物科学,是什么让你对法律这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是如何萌芽并逐渐清晰的?

我的本科专业是生物科学,主要做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刚开始确实与法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我对人文社科一直都很感兴趣。比如,我在本专业之外还修读了艺术学院艺术史论双学位。与法律有关的直接联系源于我的一位好朋友,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常和我探讨他们课堂上提到的案例,我发现这些案子非常有趣。他曾向我推荐了一部美剧——《The Good Wife》(《傲骨贤妻》),正是通过这部剧,我对英美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于是,从下一年的春季学期开始,我就陆续选修法学院的一些课程。最开始选修的《英美侵权法》是一门通识课,再后来我就跨院系选修了法学院的《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和《法律社会科学》。每一门课都在不同的维度上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刑法分论的课上,老师会讲解一个法条为何被制定,如何被制定,以及它与其他相关法条之间的关系。此外,因为我在这些课上的表现都很不错,这样持续的正反馈让我慢慢爱上了法律。

Q

在决定跨考法学时,你是否有过犹豫或担忧?最终让你下定决心的“临门一脚”是什么?

一开始肯定是有担忧的。但是沉下心想想,就会发现,其实那些都不太值得烦恼。

我的担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担心自己申请不上STL,二是对法学就业前景的担忧。

对于第一个担忧,我最终是靠对法律的热爱和对自己实力的信任克服了对失败的惧怕。我觉得要是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如果因为担忧未必会发生的事情而与法律、与STL擦身而过,那我以后必然会后悔。

第二个关于就业前景的担忧,一方面也是靠自信,另一方面是靠对深圳这个城市的信任而得以克服。

当时有几位香港律师在北大举办了一场讲座,一位律师告诉我们,能够进入如此顶尖的法学院学习,首先要对自己的实力有自信。只要保持对法律的热爱,持续努力向前,在自己能达到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最好,就不必过分担心就业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在STL夏令营期间,茅老师也跟我们说,法律是依托于社会现状发展的,社会发展创新越快,产生的问题越多,法律就越不可或缺。而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活力、随时都在创新的城市,给法律人的机会非常多。再加上现在社会发展最迅速的板块往往都与理工科有关,因此,一个既懂法、又懂理工科的人,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最终让我下决心的“临门一脚”还是STL的夏令营。很少有一个法学院愿意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去沉浸式体验校园生活,感受在这个学院可能要上什么样的课程,过怎样的生活,结识怎样的老师和朋友。这是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只是STL在选择我们,也是我们在选择STL,STL有底气和信心提供这样双向选择的机会。最终STL打动了我。

Q

在众多法学院中,STL的哪些特质对你这个“理工科大脑”产生了最强的吸引力?

对我而言,STL 最吸引我的特质,其实要从“法律为什么吸引我”说起。虽然我是纯理工背景,但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人文社科的小人。后来我发现,法律和理工科在底层并没有那么分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好奇、发现与解释

在理工科里,我们面对一个自然现象,比如环境科学中植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我们发现了它,然后试图用气温、降水等变量去解释它。法律其实也一样:我们发现社会中的问题、案件里的事实,然后也要思考如何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这条规则应当这样制定?为什么这个事实应当被这样认定?

只不过,两者的解释路径不同。自然科学解释“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而法律等人文社科解释的是“人应该如何更好地共同生活”。但驱动两者的,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发现问题后希望去解决它的一种渴望。当你发现法律与理工科其实同样是相通的时候,一个理工科生爱上法律并不是一个那么奇怪的事情。

而STL,恰恰把法律的这种特质充分呈现了出来。

它不像传统法学院那样,直接给我们一套确定的规则和答案,告诉我们“用这个法条去解决问题就行了”。相反,STL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教学、中美法结合的视角,不断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去思考规则从何而来、背后有哪些争议、不同法院为什么会有不同判断。它不追求一个“确定性答案”,而是在乎思考的过程,鼓励你形成自己的解释

正是这种不给“唯一解”,而是引导人去发现、质疑与解释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STL特别契合我这种理工背景学生的思维习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背诵答案的人,我们是探索路径的人

Q

在准备申请STL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有没有某个时刻让你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

其实之前的“担忧”就是我遇到的挑战。不过,更具体的挑战应该是LSAT。这部分我也有一些经验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

因为本科学业压力也比较大,我在六月份提交申请材料之后,还在应付大三下学期的期末考试。等到所有考试结束,真正能全心投入LSAT备考时,只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刚开始时我非常焦虑,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网上到处找资料,自己做题时错误率又很高,心里非常没底。

后来我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全力投入之前,必须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建议是:多看一些经验帖,提炼出共性方法。比如很多人都会强调“分类做题”“重视真题”“整理错题本”等等,这些是被普遍验证有效的策略。而每个人具体执行方式不同,比如有人推荐从基础教材读起,有人建议直接看视频入门——这些差异化的方法,你需要亲自试一试,判断哪种更适合自己。关键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经验,而是快速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坚定执行。

我当时在搜集整理完方法论以后,就开始去看一些网上的三四十分钟的LSAT题型讲解视频,迅速掌握基本考点后,就直接进入“练题-复盘”的循环:前期按题型分类练习,后期做整套真题。

心态方面,我反而调整得比较顺利。因为之前已经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选择法律、为什么选择STL,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动摇。想清楚“为什么”,后面的“怎么做”也就自然而然地坚持下来了。




学习体验:当理工科思维遇上法律



Q

你的理工科训练在STL的法律学习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知识层面的直接应用来看,目前还没有太多。因为我们才刚进入法学院第一年,学习的都是比较基础的课程,像知识产权法这类可能与我本科生物科学背景结合更紧密的课程还没有学到。不过,在参加STL夏令营面试时,教授提到的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我意识到,我的理工科背景其实可以为法律学习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所以我相信,未来在具体领域,我的理工科知识肯定能发挥作用。

现阶段对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理工科训练所培养的思维和习惯。

首先,是注重逻辑。比如在做实验时,整个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导。这种训练让我在学习法律,特别是阅读案例时,会格外关注法官在解释案件时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样能更容易理解判决的核心意思。有时候甚至当法官的论述显得有些混乱时,我还会下意识地去帮他梳理、调整,尝试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来。

其次,是归纳整理的好习惯。理工科的实验往往是一个长线过程,我们很早就学会了如何系统地记录实验结果、整理新的思考,并且在最终撰写论文时,知道如何将各种现象有体系地串联成文。这个习惯迁移到法律学习上,让我在做案例梳理和笔记时,感觉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此外,理工科背景也极大地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学习和做实验很像,很多问题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摆在那里告诉你该怎么解决。这时都需要自己先去深入思考,然后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去和老师、同学讨论与追问。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路才会被打开,对问题的理解也才能更深入。这个过程,和我在实验室里遇到难题时,去和师兄师姐交流讨论再获得启发的模式,是非常相似的。

Q

STL在知识产权法领域有显著优势,你的理工背景是否让你对这个方向产生特别的兴趣?

我是有这个意向的,因此我还加入了STL的知产协会。我非常好奇本科阶段学到的与生态学、环境科学有关的知识可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到法律中去。不过理工科的背景也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往知产方向发展,它只是提供了一种额外的可能性。我觉得理工科的训练本质上是思维训练,它让我养成了上个问题提到过的各种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可以运用到各领域的,所以我的选择也不会局限于知产领域。如果未来我有更喜欢的方向,我肯定会选择更感兴趣的那个方向。




校园生活:在STL找到自己的节奏



Q

开学一段时间,STL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与你之前的想象有何不同?你是如何适应并找到自己的节奏的?

开学这段时间,感觉和入学前的想象确实很不一样。

一方面,现实比预想的更难。忙,是真忙;难,也是真难。入学前虽然对STL的案例阅读和全英文授课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沉浸进来,才发现这种强度是另一回事。美国法庞大的知识体系,再加上依托于案例的这种学习方式,让人一开始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每节课都好像只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一只耳朵,还远远窥不见全貌。有时候因为一个知识点没学透,心里确实会有点着急。

但有意思的是,我也觉得比预想的要轻松。来之前总听人说像“读第二个高三”,但真正融入后,我发现生存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知识虽难,但方法可以慢慢找——比如读case时,不一定每个词都要读懂,要学会抓重要的部分,再加上和同学多讨论,听听老师课上的梳理,你就会发现,即便部分内容没读完,天也不会塌下来。

我在STL的生活也非常丰富。课外时间,我会去打羽毛球、参加辩论社,我也非常喜欢学校的免费健身房。有时候被案例绕得头晕脑胀,或者情绪有些低落,我就会去那里。不一定非要完成多高强度的训练,哪怕只是在跑步机上缓缓地爬坡,挥洒一下汗水,就足以带来身体被激活、烦恼被清空的感觉。另外必须要提一句,深圳的白云太美了,每天都会被惊艳到,看云卷云舒也是一种解压方式吧。

如果说有什么是我觉得特别珍贵的,那就是在这里找到了一群“同频”的人,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把零散的想法“凑”成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有人同行、互相托举的感觉,让我觉得即便有压力,这四年也一定会是幸福的。




前行寄语:给未来学习学妹的建议



Q

对于那些正在考虑从理工科转向法学的同学,你有什么想分享的?你会如何向他们描述STL的独特价值?

对于正在纠结是否要从理工科跨到法律的学弟学妹,我想说两句话。

第一句是:一切都是小马过河。我知道你们会担心——担心这一步是不是太冒险,担心自己适不适合,担心未来会不会后悔。你会问很多人,但最终会发现,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别人的经验终究是别人的,河水是深是浅,只有你自己试了才知道。与其一直停在岸边焦虑,不如先迈出一步去实践。很多时候阻力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里那个放不下的“最优解”情结——总想算清楚每一步才敢迈出去。但人生不是算法,没有标准输出。你能做的,就是尊重自己当下的声音。

第二句是:听内心的声音,选你热爱的。很多人会担心就业、薪资、能不能学明白法律……但这些都太遥远了。你不需要在今天就解决所有未来的问题。重要的是,你现在有没有一种“我喜欢、我感兴趣”的直觉?如果有,请相信它。热忱本身,就是此刻最可靠的指南针。

那说到STL的独特价值,我觉得它给我的,或者说我期待它给我的,其实是超出法律知识本身的东西。因为我们将来不一定做律师,甚至可能从事与法律完全不相关的工作,所以纯粹的法律知识本身未必是那么可靠的。但我认为,STL会给我们三个更安心的东西:

第一,是在不确定中前行的能力。STL的课堂从不给学生确定性答案。美国法的训练,从来不是背法条、找唯一解,而是让我们在不断质疑、思考、讨论中,学会在模糊中找方向。这个世界本就不确定,而STL可以教我们如何与不确定共处,如何在其中生长。

第二,是沉淀的时光。这里像一个“法学世外桃源”。很多法学院可能很早就催着你实习、刷履历,但STL在前几年给你空间——安静读书、深入案例、扎实研究。这段不急于输出的时光,恰恰让我们真正把法律“学明白”。这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滋养。

第三,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STL维系着北大一以贯之的精神:尊重人。这里看重的不只是你会什么,更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人格是否独立,视野是否开阔,内心是否丰盈。

最后我想说,生命是用来丰富的,不是用来计算的。哪怕我们将来又回到理工科,或是走向其他行业,这段经历也绝不会浪费。它会悄悄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别怕选错,怕的是你从来没敢尝试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唯有先迈出那一步,才有机会拥抱一个全新而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