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看,向前行|2025级新生熊然:在人生的节奏里重新出发



编者按


从合规工作到全日制法学学习,熊然的故事并不是“重新开始”,而是一场“回到自我”的旅程。她用两年时间调整节奏、重新定义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在STL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对正在犹豫是否读研、是否报考STL的你来说,也许她的经历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熊然,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级在校生。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曾从事合规相关工作。

Q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面临重新选择的时刻。你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自己当下真正想走的方向的?其中是否包含某个决定性的瞬间?

从职场回归校园的决定,并非源于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从内心觉醒到逐步探索,最终明确方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累积的情绪铺垫,也有某个关键瞬间的催化,又有留白期的些许思考。

在辞职前一段时间,我逐渐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意义感与成就感在流失。日常工作更多是重复与消耗,而非成长与创造。我记得当时是某个周三的夜晚,我走出工位的时候还不到21点,放眼望去整个办公区灯火通明,我的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黯淡填满。在等电梯时,屏幕上正播放一则类似“我有一条黑狗”的心理学科普动画,其中提到现代职场人的心理压力与自我关怀的重要性,短片里温暖关怀的言语锋利地闯入我灰暗的心境,那一瞬间让我突然清醒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某一项具体工作或某个挫折,而在于我长期忽视了自我需求,一直以外部标准定义自己的价值。但彼时并未因为一瞬间的想法就立刻辞职,我继续观察、感受与调整。此后当我内心的确信足够多时,我还是决定辞职。

辞职以后,我没有急于规划下一步,而是给自己安排了一段彻底放松的时光。这段时间里,我做了很多此前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的事——在家安静休息、沉浸式阅读、看喜欢的电影、到处旅行。在旅途中,我意识到自己本质上还是个闲不住的人,内心深处仍然对成长和进步感到渴望。于是,我开始系统学习瑜伽,在瑜伽课堂上,我学会更专注于身体的感受,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这种看见自己的体验也让我开始反思:在人生选择上,我是否也该如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正是在这段自我探索的空白期里,读研这个从我本科时就有的想法又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这个想法原本因日常琐事与繁忙工作而沉寂心底,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外界的干扰减少,我才真正清空杂念,直面自己的内心需求,对知识的探索欲与自我成长的渴望,让我最终坚定了重返校园的决心。

Q

现在很多人都在被所谓“社会时钟”影响着。你是如何学会以自己的节奏生活的?

刚步入社会时,我对社会时钟的感知格外强烈。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沿着读书毕业-入职-恋爱-结婚的固定轨迹前进,这种群体性的节奏像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不自觉地跟着过一种不加审慎的生活。

刚大学毕业的我,也曾对年龄有着近乎偏执的焦虑。总觉得二十七、八岁是道人生分水岭,到了这个年纪就该完成买房、结婚、在事业上站稳脚跟等人生KPI。现在回想,这种想法其实是传统教育观念与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从小被灌输“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久而久之便默认这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路径。本科毕业那会儿,我一直按照这套社会期望的标准生活,即便偶尔觉得疲惫,也会因为大家都这样而说服自己继续。

真正让我跳出这种焦虑的,是社会环境的悄然变化。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多元,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不再是小众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路径也开始被理解和接纳,有人在北京送快递,有人独居东京八平米的出租屋里,人生哪有标准答案。

对比我读本科的时候,那时身边几乎没人讨论大龄读研这类话题,我也从未想过人生可以允许有除了既定轨道之外的活法。但现在,我能看到有人三十岁辞职读研,有人四十岁开始创业,有人选择不婚但把生活过得充实有趣。就像陈鲁豫女士最新译作的标题所说“年龄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同,年龄不应成为衡量人生进度的绝对标尺,更不该成为重新出发的阻碍。

很感谢这个越来越包容的社会,让我拥有不被社会时钟催促的勇气;也感谢更加勇敢的自己,让我能坦然接受,无论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只要内心有渴望,随时都能按下重启键。

Q

你如何看待STL考研过程中可见和不可见的成本?

对我而言,两年备考的时间是可见成本,但因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段经历不仅没让我觉得是消耗,反而成了一段有滋养感的成长过程。

在备考的两年,我没有把这段时间完全捆绑给学习,而是保留了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权。备考期间,我依然坚持做那些能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愉悦的事。我去系统学习瑜伽,考了一叠瑜伽教练资格证书,从瑜伽小白到现在可以自我习练,身心都变得更有韧劲儿;我睡前也常常读一些闲书,给精神空出一块自留地,印象最深的是,备考期间读完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而深受震撼;偶尔也会抽出一下午或者晚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一集纪录片或者一集脱口秀,彻底从学习状态里抽离。我没有把备考和生活放在对立面,而是让两者像齿轮一样,慢慢咬合出平衡的节奏。

我认为考研最大的不可见成本其实是被迫追赶带来的内耗。我也经历过备考痛苦的时刻,但回想起来往往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是因为被焦虑裹挟,总担心时间不够、进度太慢,强行逼自己熬夜刷题,与自己的对抗太多,从而导致消耗太大。

我很庆幸自己跳出了这种状态。我不再给自己制定必须学到几点、每天必刷多少题的指标,而是根据自己的状态灵活调整,在自己精力状态好的时候就主攻需要理解背诵的专业课,学累了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或者听听歌,或者去阳台晒晒太阳,或者拍摄落日余晖、远山淡影为这一天画上美好的句号。总之,我开始不跟自己较劲儿

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反而让我能不时进入学习的心流状态,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很重要,就像脱口秀演员需要掌握表演的节奏,作家需要找到文字流淌的节奏。当我不再用吃苦的心态对待考研,而是顺应自己的精力起伏安排学习时,解题、背诵都变得顺畅起来。那段时间里,我感受到的不是付出成本的压力,更多是专注投入的踏实,这种内心的平和,反而成了我备考中珍贵的收获。

Q

STL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你?

我选择 STL,是基于对其包容性、所在城市特质、教学模式及学习氛围的综合考量,每一点都让我觉得这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STL 鲜明的包容性,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一点。我最初是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一位学姐的分享,她也是工作后才考入 STL,毕业后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职业发展,都呈现出非常好的面貌。她的经历给了我更多勇气,并且看见她分享STL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很包容,这也加强了我报考 STL的信心。

我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喜爱,也让 STL 的吸引力多了一层。在我看来,深圳是一座充满年轻活力的城市,随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创新氛围,这种积极向上的节奏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而且,我不喜欢寒冷干燥的地方,深圳温暖湿润的气候也很适合我,能让我感到放松和自在。

当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 STL,我也在人生中的第二所大学B站上,听了一节STL的torts公开课,那节课的外教老师,采用的是纯正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辩论、提问。即便当时我没有课程材料,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清晰地理解案例的核心要点。这种互动性强、注重思维训练的启发式教学,和我以前接触的教育大有不同,我想人总要经历一些挑战的,所以更坚定了对STL的选择。

最后,通过持续关注 STL 的官方公众号、阅读相关文章,我能感受到这里纯粹的学习氛围,这里有能让人沉下心来专注求学的环境。大学时,我总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过于浮躁,没能完全沉浸其中,而 STL 的学习氛围,恰好能让我有机会弥补这份遗憾,真正享受做学生的纯粹状态,一头扎进知识里,把之前想学却没来得及学的内容补回来。

Q

STL的四年制课程体系相比其他法学院的两年制或三年制要长,你如何看待这个特点?

我不认为 STL 四年制课程体系是时间成本的增加,反而觉得这是它在法律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用更充足的时间,为法学生搭建更扎实的知识根基,这对法律领域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是一个知识庞杂的学科,我认为法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打磨,而非短期速成。法律不是孤立法条的堆砌,需要理解背后的法理逻辑、司法实践规则,还要能将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串联成完整的框架。短暂的学习时间,往往只能做到了解知识点,很难深入到融会贯通的层面。我了解到,STL有非常系统的课程设计,从而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获得扎实的训练,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认为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要心存敬畏,因此我更愿意把四年时间看作对未来的投资,而非单纯的成本。对我而言,未来想从事的法律相关工作,它不是短期谋生手段,而是我希望能长期深耕的领域。用四年时间,去系统学习未来要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专业知识,去打磨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这个投入与未来可能获得的职业深度和发展空间相比,我认为是值得的。

Q

过去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为你的法律学习生活提供了哪些具体助力?

我之前从事的合规工作与法律密切相关。比如在反腐败领域,我需要研究不同国家关于贿赂的法律红线。每个国家对贿赂的界定和处罚标准都不同。有些国家对商业贿赂的容忍度相对较高,比如允许在一定金额内的礼品往来;而有些国家则采取零容忍政策。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比较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在STL学习美国法时,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对比中美法律制度的差异,这种对比让我的学习更加深入和立体。

此外,职场经历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从职场重返校园使我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法律,想要从这段学习经历中获得什么。这种明确的目标感让我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最重要的是,职场经历让我学会了从更长远的视角规划人生。我不会过分焦虑短期的得失,而是更关注持续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心态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Q

在STL的学习经历中,有哪些特别触动你的时刻?

入学两个多月,STL带给我很多触动的时刻。印象最深的是一次Office Hour,我原本很紧张,但是在跟professor沟通的过程中,她一直鼓舞我,到最后我不知不觉中完全敞开,倾诉了许多入学以来的困惑,而professor一直用温柔又坚定的方式安慰我,并强调重要的是要照顾好自己,爱护自己。这份超越学业的关怀,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了很多孤独感,多了一份踏实的安全感,这也让我更加确信,当初选择 STL 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作为个体被看见、被尊重的温暖

Q

目前开学已一个多月,能否分享一下在STL的学习体验?

这一个多月的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期。在学习方面,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每门课程都让我有新的收获,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美国法的教学方式特别吸引我。教授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我们思考。每个问题都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们通过自主思考去领悟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意识到,法律学习不是记忆法条,更重要的是培养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种培养方式的独特价值在于每一堂课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训练我们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这在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因为人生和职场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法律分析、写作与检索》这门课程也让我受益匪浅。教授对我们写作的要求非常严格,从标点符号到论证逻辑都有明确规范。这让我想起,最近采访的一位师姐跟我提到,在 STL 的学习经历中,最让她受益的事情之一,是收获了一种严肃认真对待事情的态度。

Q

在生活方面,STL给你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

在生活层面,STL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体验空间,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填补了学习之外的时光,更让我接触到了全新的领域,在动静之间找到更多生活的平衡感。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加入赛艇队,这是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运动。每次清晨训练,虽然要克服早起的痛苦,但是迎着清晨的阳光把赛艇推下水,船桨划开水面时,湖面波光粼粼,浮光跃影,这种在自然里运动的感觉特别治愈,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们。

我也加入了羽毛球队,每次去打球,球队里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都会热心教我如何发球、转体发力、调整步法以及陪我反复练习一个接球姿势等等。现在练了一段时间,不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还在和队友们的练习与配合中收获了归属感。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直感兴趣的正念课程,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很有帮助,让我在持续练习中更加享受活在当下。每次课程结束后,都感觉脑子里的杂念少了许多,整个人变得特别平静。

这些活动看似零散,却让我的校园生活变得格外充实。它们像一个个调剂品,在繁重的学业之外,给了我放松与成长的空间。

Q

对于那些和你有相似经历、正在考虑重返校园的职场人士,你有什么建议?

第一,相信内心的声音,别被过度权衡消耗。若确定重返校园是真心渴望,就别让年龄或其他现实顾虑困住,与其在纠结中内耗,不如先迈出小步,在行动里解决问题。人生没有完美选择,全力投入过程,比空想最优解更有意义。

第二,放下焦虑,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职场经历不是负担,反而可能成为学习时的独特优势。别让自我设限留遗憾,敢开始,就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