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10-22 Views: 29
方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级新生。于20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专业,在校期间曾担任团支书,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院系女篮队长等职务。曾获得京师奖学金,社会工作奖等。
•

跨界之始:从实验室到法庭的动因
Q
你的本科专业非常硬核,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思考“法律”这条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
我对法学的兴趣萌芽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高考后的暑假,我阅读了《洞穴奇案》,书中讲述了五个人被困山洞面临绝境,通过抽签决定吃掉一个人求生的事件。十四位法官从不同角度各自发表法律意见,每个人都逻辑缜密、言之有物。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特别打动我——原来一个问题可以有这么多思考方式。虽然书中很多专业内容对当时的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其中思辨的乐趣让我越读越入迷,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向往法学的种子。
在本科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与身边同学在学习投入上存在差异:他们热爱物理学科,会主动寻找文献、讨论问题到深夜;而我对物理的感情更像是对一门学科的责任感——我并非无法从物理中感受乐趣,只是这种趣味不太能打动我并支持我持续钻研。
大三面临考研的专业选择时,我又想起之前对法学的兴趣,在综合了解专业形势后决定找一些法学公开课和教材试水学习。在学习中,我发现知识里的趣味足够吸引我,而且我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在不断学习了解法学的过程中更加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方向。

Q
在决定跨考法学时,你是否有过犹豫或担忧?最终让你下定决心的“临门一脚”是什么?
在面临这样至关重要的选择之前,我难免会纠结、犹豫,毕竟是从一个理科学科转向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庞大且相差甚远的领域。但幸运的是,在选择的节点上我看到了一句话:“从来没有正确的选择,你要把你的选择变成正确的选择。”——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坚定了我纠结的内心。
在深入接触后我也发现了法学内在的逻辑之美。以民法为例,其体系虽然庞杂,但内在逻辑非常清晰、精巧。这种对逻辑和体系的追求,与物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中存在的共同性消解了我最初的担忧,让我获得了将本科四年投入的精力转化为在STL求学的经验与动力的信心。
Q
在众多法学院中,STL的哪些特质对你这个“理工科大脑”产生了最强的吸引力?
STL吸引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全英文教学:我的英语基础较好,也热爱这门语言,STL的环境能让我最大化这一优势;
·苏格拉底教学法:这种方法强制我们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极大地锻炼了思辨能力,这正是我所看重和需要的;
·独特的中美法结合:能在中国深入系统地学习美国法律体系,STL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选择;
·充实的四年学制:来之前我也看到过关于四年学制是否太长的讨论,但我认为这对于非法本学生恰恰是优势。第一年沉浸于美国法,第二年专攻中国法,第三年在修读高阶课程的同时参加交换项目或实习,第四年完成论文并求职——安排非常紧凑且合理。这四年是打下坚实法学基础的宝贵时间。未来职业生涯很长,不必急于这一年。
Q
在申请或备考STL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挑战?有没有什么让你更坚定了这个选择?
我在考研报名前就已经确定了来STL的目标,备考间隙偶尔会浏览小红书等社媒上就读STL的学长学姐发的帖子,每次浏览都让我更加确信——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学院——所以我对于这个目标是越来越坚定的。
遇到最明显的挑战有两个,主要出现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一是对英语能力的挑战。申请STL和申请其他法学院的重要区别之一是STL对于英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尽管这一要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由于我的英语基础较好,我认为这反而是一个放大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并没有感到太畏惧。另一个挑战是写为何申请STL的个人陈述。因为此前对于这类探求个人心路历程的文章不太熟悉,在开始写作时我遇到了一些瓶颈——尤其是因为我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转向节点。不过,我认为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在写作中我得以深度剖析自己,进而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真的与法学、与STL契合,增强了我的信心与决心。

融合之路:理工思维与法学教育的碰撞
Q
STL以高强度的案例阅读和课堂讨论著称。你的理工科训练在学习法律时,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优势?
我觉得物理学和法学还是存在一些相通之处的,某些思维方式可以迁移应用。比如,将抽象的规范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的能力。物理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在具体的问题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式、定理,然后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问题中。这种“从抽象规则到具体应用”的思维过程,与学习中国法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我们有许多的法律法规,在具体的案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规范,然后论证为什么适用对应的规定,最后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是相通的,这可能是我的一项优势吧。
Q
经历了一个月的学习,你觉得STL的法学教育与本科阶段的理工科教育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觉得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很不一样。本科物理学每道题的知识点和答案基本是确定的,老师上课希望我们掌握的是公式或定理。但在STL学法律,老师并不追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更看重的是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分析案例时,我们既要学习多数法官的意见,也要琢磨少数法官的反对意见。这种对思辨的强调,我认为是STL一项特别鲜明的特色;
第二点是我自己听课思维的转变。以前上课,我会不自觉地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对的,只需要跟着思路走、记住结论就行。但在STL,我发现老师的话有时并不是最终的定论,而更像是在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这种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被打破,一开始确实不太适应,面对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有点“抓瞎”;但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慢慢养成了新习惯,会下意识地去想“会不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尤其是在听到同学们提出完全不同见解的时候。虽然过程很有挑战性,但回过头看,这种思维上的解放,恰恰是STL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平衡之景:在STL驾驭生活的张力
Q
开学一段时间,STL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与你之前的想象有何不同?你是如何适应并找到自己的节奏的?
开学到现在这段时间里,STL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来之前我就做好了要“重上高中”的心理准备,实际适应下来还挺顺利的。
可能因为本科是理工科背景,我原本的课业负担就不轻,每门课后都有作业要完成。所以现在这种节奏对我来说不算陌生,能够顺利跟上。而且整个校园环境也让人很舒心,教学楼很新,教室条件也好,再加上用英文学习带来的新鲜感,这些都让我更容易集中精力,没有出现太难适应的过程。
学习上,最开始的几节课确实有点混乱。老师不是在单向灌输知识,而是不断引导讨论、提问,一节课下来感觉没听到什么“结论”。我当时总在心里嘀咕:“重点在哪?怎么还不讲重点?”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种思辨过程本身就是重点。当我转变了“只记结论”的思维,学会参与到讨论中去,混乱感就自然消失了。
阅读方面也是如此。一开始读案例效率不高,抓不住重点,甚至会纠结一些程序细节。但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老师关注的是什么,能更快地把握实体问题,这也让我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
至于压力,我觉得算中等吧。毕竟每天上课最晚上到五点,早的话三点多就下课了,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我习惯在课后去游泳或者跑步,运动一下再回来看书。这样既能放松大脑,也能让上课的疲惫不至于累积到晚上,回来再读案例时头脑会更清醒。

未来之冀:给未来同行者的建议
Q
对于那些正在纠结,不确定是否要迈出跨界一步的理工科学弟学妹,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对于正在纠结是否要跨界学法的理工科学弟学妹,我想说:不必纠结于“理工科更有前途、更好找工作、工资高”的说辞。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他人口中的阳关道,也许对于你来说只是削足适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深耕,慢慢进步,即使需要跨越独木桥才能到达宽阔的彼岸,这过程中的自洽和快乐,也远胜于屈心抑志的“坦途”。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诚实地问问自己,到底喜不喜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热爱的方向,才能走得从容,走得更远。
Q
你会如何向他们描述在STL读法律的独特价值?
STL给予了一段宝贵的人生“探索期”。有人会觉得四年时间很长,担心26岁才步入社会是不是晚了。但我想说,放眼日后更长的人生,用四年时间在一个能完全自我掌控的节奏里成长,是非常值得的。在这里,我不是被动的“打工人”,而是在主动地学习、运动、探索爱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四年提供了绝佳的试错空间,让你能把想尝试的方向——无论是职业实习还是个人兴趣——都探索一遍。这种自由、多彩且充满成长的生活,在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是很难再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