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4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25-10-27 Views: 9
编者按
她曾站在家乡的讲台前,陪伴一群少年走过青春的岔路口;如今她走入南燕园,在法条与案例之间,继续“看见具体的人”。从工程管理到英语教师,再到STL新生,吴冰的每一步都写满对现实的关怀与对理想的诚实。她说:“理想与情怀,我都要。”如果你也曾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或许她的故事会告诉你——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法律不只是规则,更是守护具体的人的温度。
吴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5级在校生。202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云南省彝良县职业技术高中担任英语和机械专业任课教师。
•

“为何是此刻?为何是STL?”
Q
在很多人看来,放下事业的积累、离开过去的舒适区重返校园,是一个需要巨大勇气的“风险决策”。你是如何最终做出这个重返校园的决定?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或理由是什么?
可以说,其实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校园。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一所职高担任代课老师。那时的初衷很简单——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份力,陪伴一群可爱的学生成长,多去了解社会的真实样貌,在回归学校之前,对社会多一些认识,对自我多一些认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只是我人生的一小程,所以当我带完一届学生时,我知道,我应该收拾行囊准备下一段旅程了。重返校园是我原计划的一部分,这并不是一次“冒险”,而是一次回归。

Q
中国的法学院很多,为什么偏偏是STL?STL有什么特质吸引了你?你是如何判断“现在”就是回归校园的最佳时机的?为了这个机会,你付出了哪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成本”?
我是南方人,在北方呆了几年,还是想回南方。我在浏览南方的各个法学院的信息时,就被STL吸引到了。STL最吸引我的是其独特的英美法课程体系与国际化教学模式。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探索未知的人,STL与其他传统法学院不一样。再加上一些以美国法学院为背景的电影的影响,让我非常向往那种教授与学生之间充满交锋的对谈式授课模式。在那些电影中,我看到教授用犀利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应对挑战中快速成长——这种紧张激烈的课堂交锋,正是我期待的学习体验。
回归校园的时机选择源于我对"完整陪伴"的承诺。其实在大学毕业那一年我已经报了我们学校(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学第二学位,而且也通过了所有考核。我本来应该在毕业那年的暑假后回北京上课。说来很巧,在我返校之前几周,我看到我们家乡有个高中在招临时代课老师,只需要代两周课。因为开学前也没有什么事儿,我就去申请了这个职位。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天,让我与学生们结下了特殊的情感。我当了二十多年的学生,从未当过老师,从来没在老师的视角下体验过学生们对老师天然的亲近与信任。我很喜欢这种感受,也很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这些学生,来帮助家乡。所以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当老师。因为,理想与情怀,我都要,但我决定先拥抱情怀,再追逐理想。于是当时我便计划带完这一届学生,与他们共同成长,随后再通过考研追逐法学梦。好事多磨,人生很长,这段经历并没有耽误什么,反而让我对社会、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Q
在你过去的工作或生活经历中,哪个具体的瞬间或事件,让你心中埋下了今天来读法律的种子?
最开始接触法律是在本科阶段。我本科学的是工程管理,与法律有天然联系——从项目招标到施工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规范与保障。在学习建设法规有关知识的时候,我逐渐感受到了法律中蕴含的智慧:一条条逻辑严谨的法规,交织成一张严密且张弛有度的法网。让我看见立法者与现实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博弈:既要预见各种可能的情况,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类活动提供完善的规范框架;又要把握法律框架的限度,鼓励而不能一味压制创新。这种精密而周全的立法智慧,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我心中种下了深耕法学领域的种子。
真正让这颗种子发芽的,是我在教书期间接触到的现实案例。许多孩子面临者各种困境,而因为缺乏法律意识难以挣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仅是专业工具,更是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传递法律意识,并为具体的人提供切实帮助。
其实,对于那些不太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读研,还是来北大读研,都是非常遥远的事。但当他们看到身边有人能从同样的环境中走出去,站上更好的平台,这本身便是一种希望——一种人能够凭借努力挣脱现实束缚的希望。

阅历与视角
Q
你过去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为你学习法律提供了哪些与众不同的视角?
三尺讲台,赋予我的不仅是教师的身份,更是一种“看见具体的人”的能力。法律条文是抽象的,但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过去与学生相处的日子,让我学会倾听沉默的声音、关注被忽视的群体。如今在STL学习合同法、侵权法时,我常会想起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他们需要怎样的法律保护?他们能否识别陷阱、维护权益?
这三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未来深造学习时,不仅要精通规则,更要理解规则背后的人。永远不要忘记,要爱具体的人。
Q
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你认为以往的经历会在未来的法律道路有什么帮助吗?
我计划结合本科工程背景与法律专业,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探索涉外工程法领域。另外也准备多参与公益法律实践,在选课时也多选一些与弱势群体保护有关的课,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
过去的教书经历让我坚定了"帮助具体的人"的信念,未来我希望通过法律咨询、社区普法等方式,为曾经的学生和类似群体提供持续支持。

开学感想
Q
现在开学已将近一个月,可以谈谈这一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感受吗?
学习方面最大的感受是我觉得STL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国内传统的教学体系下,是先听课,再做作业。但在STL,我们是先读材料(也就是做作业),再听课。这种反转其实就代表了我们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对课上的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思考,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听课。我刚开始不太适应上课头脑风暴的模式,也不太适应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但过了一个月以后,我现在已经越来越适应了。
生活方面,南燕园带给我非常多的惊喜,最喜欢的是每一个人。我收获了两个像家人一样的温暖的室友,我们出去大尝美食、举办电影之夜、闲聊到深夜...还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朋友,每一次打招呼,每一次相视一笑,都能让我觉得今天的阳光更灿烂一分。此外,我还参加了许多体育活动,例如羽毛球、赛艇等。最让我新奇的当属赛艇,早早的起床去训练,迎着第一缕阳光在大沙河里划船,是一个亲近自然,让元气充沛的好机会。这一个月以来,我已经逐渐找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平衡。STL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地方,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鼓励更多同行者
Q
对于和你有相似背景正在犹豫是否要考研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想干就干,行动比空想更重要。"如果你有重返校园的念头,就不要过度纠结"成本"或"风险"。人生是持续的实践过程,失败或中断并不意味着终点。如果这次没考上,下次可以再尝试;如果中途有了更想做的事,那就去追求。人生永远都在向前走,我们不会永远都活在失败的阴影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每一段经历都会带来独特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