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对话优秀毕业生|刘嘉莹:保持热爱,迎面变化

刘嘉莹,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简称“STL”)2022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获2018-2019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19-2020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2020-2021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国家奖学金;2020年度 上海国际法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三等奖 ;2020年 中国国际仲裁投资常设论坛青年优秀论文 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与好友毕业合影留念

1.作为法本专业背景的学生,你是否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规划?

其实没有。我当时之所以要读研究生,就是觉得自己本科没有学习什么知识,觉得就这样工作心里没有底气。我觉得法律的学习设置有点像医学生,本科生只是了解框架通则,研究生、博士生才会更深入的学习。当时我比较了我们学长学姐去了人大或者中政后的学习状态,我感觉他们过的和本科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是一个自主性比较差的人,听说STL很卷,我感觉能跟着混混学一下,就来了。

在我进STL之初,我是很坚定自己将来想从事律师行业。这是因为我觉得相较于体制内,律师更自由,由于我本人性格比较直率,我担心不大适应体制里的工作。但是到研二研三的时候,我突然想考公务员做法官了。原因有两点。第一,我突然开始怀疑律师存在的意义。我觉得许多问题,不是因为律师主导,而是法官本来就有倾向的当事人。我觉得法官是先确定结果再适用法律。第二,实践里,许多律师或者法官,都不会去分析那些法理,懒得解释法律,经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有没有规定?”“这个有没有相关判例。”即使是很小的问题,感觉能够用两个法条解释,也需要案例来强化,或者说权威化一下。我想改变这种情况,成为那个主导者。

到了研三后半段,我又开始想搞学术了,因为我发现法官面对那么大量的案件,他们真的没有办法做的很精细,而且很多案件也不是法官能够左右的。我想做个纯粹的人,只想研究问题,这样看,似乎学术比较合适我。因此那个时候我也尝试写了很多论文,也有正向的反馈。

所以,我的职业选择其实变化很大。

《中国竞争法》课程合影留念

2.在STL的四年是如何度过的?给每年一个关键词会是什么?

人总是记得最近发生的事,四年时间真的很快。我翻了一下我的相册,我发现我这四年做了很多事情。我参加了pilf、镜湖之夜、去南燕心理那学了插花、去汇丰做助教蹭课赚钱、还和清华联谊……想来都是很美好的回忆。

如果要给每年一个关键词,我感觉第一年是自我较劲,第二年是自我怀疑、第三年是自我和解。我第一年的时候学的比较认真,我感觉我的法学背景在学美国法的时候给了自己很大帮助。第二年的时候是自我怀疑,我发现,我的法学功底、英语能力、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其实远没有我自己想的在我的掌控中,研二也是我课业压力最大的时期,这个时候我很迷茫。我看着我那些本科去了其他学校的同学,感觉很轻松,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这个时期有点忘记了本心。第三年就是自我和解。我听了很多哲学课,去汇丰上了很多管理学的课,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和解。

在PILF当气氛组

3.是否有什么科研或者学术成果?并着重介绍其中一项经历

写论文算吗?由于我本科同学很多去了其他高校的好像都以写论文为荣。我也觉得写论文很锻炼人。我就想以此检验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大概写了一篇论文试试水。发了之后发现获奖了。当时同学们来恭喜我,说同台竞技的还有博士。我都很意外,而且当时因为焦虑期末考,就没当回事。

后来感觉自己写作能力还行,感觉发文章还有稿费可以拿,于是我就发了两篇。

4.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整体上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学习上我的能力成长自不必言,但是我最想强调的还是学会和自己和解,并保持热爱。我觉热爱才能有所成。工作也好,学习也好,都是非常枯燥的。就像黄卉老师在毕业典礼的致辞上说的那样,日后你们面临的更可能是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我曾经预设种种困难,但是我发现打倒我的不是困难,而是平淡。在这样淡如开水的日子里,如果没有热爱,真的很难坚持。我希望我能够保持热忱,坚持不懈。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圣诞节和留学生们一起过节

5.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或者老师?从中收获了什么?

那必然是大明老师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朱大明老师可以算是我的“师傅”,因为他不仅在课业上给我传道,还在做人上给我传道。

在课业上,虽然有些同学觉得他的课程很乱,但是,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我感觉如果研究生的学习还是记笔记背诵考试,那就很无趣了。朱老师带给我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在上他的课之前,读法条,感觉法律规定的很完整,粗疏的阅读过去,想象不出来在具体适用时会存在什么问题。他说,看书也好,看法条也好,不能像看小说一样过一遍,要反复读、仔细读。我当时实在不懂他什么意思,后来渐渐有了感觉。其实这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或许他给我的就是做自己的老师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都等着老师解答,然后学生记笔记。

在做人上,朱大明老师也让我深受震撼。他可以学习到晚上3、4点,中午还不需要午休。他说,以前国法的灯最晚灭的是他的办公室。他也真的很努力。

有一次我让他给我签名,他送了我一句话:“做一个努力的人。”我当时不理解,因为一般来说,签名都会写”做一个优秀的人“。大家都会强调结果,而非努力本身。况且,“努力“还需要努力达到吗?但是我后来懂了。我直到研究生前,接受的教育其实都是应试教育,我常常听到的句式是”只要你去了/上了XX,就XX“这样的条件句,但是人生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条件。所以需要一个人不停的努力。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人当然会失败,而且很可能失败很多次。但是,不可能一直失败,一直运气很差,成功只要一次就够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努力是过程,水到渠自成。

朱大明老师结课合影

6.STL最爱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或者说学习之余如何放松?

我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按摩。我经常在很累的时候和刘嬿一起约按摩哈哈哈哈。

7.STL学习生活的四年中是否有什么遗憾?

学习的不够努力吧。我在当图书馆助理的时候,看着那些书,总有都想读完的冲动,但是我没有一次做到。只要肯学,其实资源很多,环境很好,但是我没有珍惜。

8.即将离开学校最不舍的是什么?

必然是朋友。我觉得好的平台,带给人最大的收获是眼界。而个人的眼界必然受到周围人的影响。STL的大家都很优秀,眼界宽远,给我重新认识事物的角度。当然,除了优秀之外,其实我更想强调真诚。优秀的人总是很多,可是真诚的人越来越少。所幸STL里我遇到很多真诚的人,我很感谢我所有的遇见。(写到这里和朋友们的回忆涌上来,有些伤感。)

我很感谢遇到刘嬿。在我最迷茫的时期,在我忘记初心的时间里,她鼓励我,肯定我,陪伴我。其实学习或者人生都像是一个人走夜路,而朋友大概就是路上的灯。她是镜子、是路灯。我们曾在镜湖边漫谈,曾在国法楼里就一个问题激烈讨论。她的笔记之工整细致,她的思维之活跃缜密,都让我自愧不如。虽然她本科没有学过法律,但是我敢肯定,她的法律功底比很多法本都强。她用四年就赶上了别人八年所学,说是天才都不为过。

和朋友们去吃饭

9.临近毕业,想对自己说的话

你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因为没有错误的选择,坚持可以让他变得正确。

10.临近毕业,想对STLer们说的话

由于我眼睛度数一直在涨,换眼镜的速度跟不上我眼睛坏掉的速度,所以有时候要走很近了才认得出来。希望同学们下次如果看到我,不管远近,都能和我打招呼,否则大概率我们会擦身而过。

我们纷纷跃入人海,海浪来袭,或许我们会被冲散,或许我们会被遗忘。毕业前有个同学跟我说,你的选择会改变你的想法和性格,以后或许去律所的和去体制里的,就无法好好交流了。

我也知道人与人交往的介质是信息,但是我还是希望,即使有许多陌生感,大家还是能常联系,欢迎来找我玩。毕业合影,我不想是我们最后一次合影。

和朋友的艺术照


上一条:“创一代”毕业十年访谈|柳雅莉:立足优势,坦然迎战 下一条:对话优秀毕业生|梁震:兴趣导向,化焦虑为具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