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优秀毕业生专访 | 王佳易:感谢平台的赋能,让我有选择的底气

个人简介

王佳易,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英文简称“STL”)2020届毕业生,2020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新生一等奖学金、方正奖学金、潮商会十一兄弟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标兵等,曾是北京大学《跨国法律评论》编委会编辑。曾参加2017年第6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和个人最佳辩手。2019年曾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摩利尔法学院交换,多门课程成绩名列前茅。回国后曾于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等实习。现已通过中央选调生选拔,获得报考机关录用。

与国法相遇,好幸运

1. 学姐当初为什么选择了STL?在STL的四年有没有感受到学院的什么变化?如果回到四年前,学姐还会坚定地选择STL吗?

我本科的时候,学院里比我高两届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师兄选择到STL读研,那是我第一次听说STL,但是当时了解并不多,也没有想过之后去STL深造。到我大四的时候,有幸参加了STL的宣讲会,当时的主讲老师是茅少伟老师,听完宣讲会便觉得STL的培养形式很新颖,非常吸引人。之后我又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咨询了老师。因为我本来也有出国读书的打算,在了解了STL之后觉得性价比很高,并且既能学习美国法又能进一步学习中国法,有助培养国际视野。随后我参加了STL的夏令营,亲身感受到这里的氛围和教学模式,觉得STL的生活既充实有趣又有挑战性,于是我在拿到保研资格后便选择了来STL深造。

学院的变化还蛮多的。在我研二的时候新楼正式投入使用了,宽敞明亮又漂亮,国法的学生也不用在各个教学楼间穿梭上课了。而且这几年学生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优秀的新老师加入,感觉国法的氛围更加年轻和活泼了。

如果回到四年前,我依然会坚定地选择STL,我觉得在这里所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起我们的能力,一种严谨求实、逻辑自洽的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眼界和态度,同时,学院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机会。最初我是奔着锻炼实务能力来到STL,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STL不仅是锻炼实务能力的地方,也是很有情怀的地方。现在毕业了,很怀念聆听老师教导和跟同学们在镜湖边谈天说地的那些日子,与这样一群有趣、有想法的老师同学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让我获益很多。STL所带给我的这些,就像一种“赋能”,让我有底气去做出和坚持职业生涯的任何一种选择,我很感谢这个平台。

在STL挖掘自己的无限潜能

2. 能否介绍一下你在STL印象最深的课,或者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

印象深刻的课程其实很多,比如说茅老师的每堂课,我都觉得受益颇多。不过茅老师的课大家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我在这儿想说说 Matthew Stephenson老师的Statutory Interpretation(《法律解释理论》)。Stephenson老师人称“哈佛小快板”,讲话语速很快,我记得上他的每节课我都很紧张。在上他的课之前,我所接触的美国法老师都会因为我们不是英语的native speaker而对我们相对宽容,但是Stephenson老师并没太表现出这种宽容,他一直在push我们。一个“差不多”“还可以”的答案是不会令他满意的,必须做到精准、完善,并且他会往更深的层面去挖掘,让你不停地进行头脑风暴,把你的潜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来。我在他的课上几乎是一秒都不敢分神。通过他的课,我理解到任何一条法律的解释都是严谨、精细的系统性工作,不是拍脑袋做出,也容不得丝毫马虎,这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法律人基本的素养。并且不要找种种客观或主观理由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其实人的潜力很大,逼自己一把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到。

3. 学姐本科期间就参与过科研并有了不小的成就,在STL也担任了《跨国法律评论》的编辑,能否分享一下科研的感受和经验?

我觉得积极地争取和抓住机会很重要。我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这些科研机会和经历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比如说,当教授询问是否有人愿意担任研究助理时,我就会邮件将自己的简历、经历及研究兴趣发送过去,做研究助理过程中,如果有合写文章的机会,我也会争取。STL的课业压力很重,大家可能会因为担心太累而在一开始就放弃一些机会,我当初在参加《跨国法律评论》编辑的选拔时就有过这样的顾虑,但是所幸我选择了尝试和坚持。那段时间,课业、竞赛、担任编辑等任务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虽然忙得滴溜溜转,但是我都很好地完成了,也没有影响学业成绩。所以我觉得努力争取机会、多多尝试很重要,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顾虑就在一开始给自己设限。

4. 学姐在WTO模拟法庭竞赛中取得了最佳辩手的好成绩,能否分享一下书状写作与口头辩论的心得?

书状写作其实是团队合作的功劳,一方面是在内容上要与队友和老师多做探讨、多听意见、多做修改,毕竟好文书都是一遍遍改出来的,格式上也要拿出“强迫症”的精神做好细节,另一方面我觉得STL平时给的训练帮了我们很多,毕竟研一开始大家就是被TNLP (Transnational Legal Practice)课的memo们折磨过来的,并且已经培养起来的“issue spot”习惯,也可以让我们写文书时条理清晰、争议点突出。口头辩论的话,我觉得是靠积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平时多练英语口语,并且我习惯在赛前做充足准备,对于可能的发问、对手的漏洞等,我都会准备到,这样在赛场上信心也会更足一些。

拍摄于WTO模拟法庭国际赛

5. 学姐在STL和在美国交换时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能不能分享一下学习经验?学习中是否有遇到过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学习经验就是认真有效地预习,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时间,最大化地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不要攒不要拖,否则以STL的课业量,攒到期末可能会崩溃。我也有遇到困难,比如研一的时候上美国合同法课,因为很多师兄师姐建议这门课要做“听抄”,我就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去做“听抄”,结果第一学期这门课成绩并不太理想。后来到第二学期我调整了方法,不做听抄,而是把握要点自己做整理,不仅轻松了许多,成绩也提高很多。所以在STL很多经验和方法是需要自己摸索的,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6. 在STL,学姐是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这一点我平衡的其实不算很好,在STL的几年我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度过了,感觉没怎么享受生活,少有的休闲可能就是参加STL的各种活动以及跟同学们吃饭聊天,想来多少有些遗憾。可能课业任务重是一方面,更多是在STL这种“高手如云”的环境中自己心态没有保持好,过于紧张焦虑了。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希望自己心态上更从容、更坦然些,课余时间多逛逛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毕竟毕业后回去的机会可能就比较少了。

中央选调,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7. 学姐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中央选调生,进入中央部委工作,这样的选择是否是学姐当初来到STL时就已规划好的?关于这条路径选择,有什么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吗?

在刚进入STL的时候,我没有做这样的规划,那时候我其实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实习和平时的科研活动上,我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做尝试。当然我觉得一入学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能坚定执行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像我一样并没有这么明确的计划,也不用焦虑,不妨以开放的态度多做尝试。但是到研三的暑假,最好就要把求职目标定下来。

我选择中央选调,是因为我很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和所学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实现自我价值,而中央选调可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很宝贵的机会和平台。最初我对于中央选调这条路径是不太有信心的,因为名额稀少,且拿到名额后还要经过层层选拔,与来自国内各个顶尖高校的优秀学生竞争,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极少。去年9月得知自己具备报名参加校内选拔的资格时,我刚结束了在律所的实习,还没有为这个选拔做准备,所以内心有些没底。但是很幸运的是,我通过了校内选拔,获得了参加央选的名额。我是一个如果获得某个宝贵机会,就会牢牢把握,尽全力绝不轻言放弃的人。所以在此之后,我认真准备了笔试、面试、加测、心理测试等各个环节,最终获得了报考部门的录用。

我想对于STL的学弟学妹来说,中央选调也是非常好的一条职业路径。如果有心选择这条路,可以早做准备,多向师兄师姐请教,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选好和走好每一条路,不要一开始就被困难和竞争吓住。同时也要放平心态,央选本身是个“零和博弈”,因此可以尽全力但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好的工作机会和路径还有很多。

拍摄于赴美交换期间

8. 有很多学弟学妹都面对着peer pressure和来自实习的压力,作为过来人,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这些焦虑和压力我都亲身经历过,这可能也是STL的大多数学生都要经历的。STL优秀的人很多,大家都是本科时候拔尖的学生,放在一起自然会有竞争、有压力。我觉得接受并坦然面对这个问题就好,尽自己的努力但不必过于苛求,课余也可以多跟老师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焦虑并不丢人,大家身处一个环境对很多事情都感同身受,可以“互相取暖”。至于实习,无论是STL现在的规定还是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我都不赞同牺牲上课时间去实习。不用盲目追求实习的数量,高质量的实习2-3份在求职时就够看了,研三或研四是有时间让大家去实习的。在STL的前几年还是要保证在校上课的时间和质量,学有余力可以多多“蹭课”或者读书,把基础打好很重要。

9. 毕业了,学姐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吗?

珍惜时光,把握机遇,成就自己。

采访:钟青萌

审核/编辑:Gisselle

上一条: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0院内模拟法庭决赛完美落幕 下一条:拥抱自己的生活—我院在校生王宸宇在2020年深研院开学典礼上发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