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对话优秀毕业生|梁震:兴趣导向,化焦虑为具体

梁震,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2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法学与英语)专业,经夏令营推免入学。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团支书、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曾担任国际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班团支部书记;同时,曾实习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北京市通商(深圳)律师事务所等。

10229

与好友毕业合影

1.在STL的四年是如何度过的?给每年一个关键词会是什么?

第一年:痛苦迷茫。在STL的第一年,主修美国法。可能有人会说,法本由于本科已经接受了四年的法学教育,在学习美国法时相较于非法本的同学会有优势。但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却恰恰相反。无论在具体知识还是抽象思维上,中国法和美国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常常会让我在学习美国法时陷入迷茫和挣扎。

第二年:迷雾灯塔。在STL的第二年,我选修了《公司法》和《商事法律制度》。朱大明老师的出现,像是迷雾中的灯塔,为迷茫的我照亮了前行的路。朱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信手拈来的中日比较,上课时的循循善诱,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商法的魅力。也是在朱老师的帮助下,我得以不断独立思考、大胆发言,逐渐了解商法的核心逻辑。朱老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每年仍能保持学术的高产出,这也让我敬佩不已。

第三年:底层逻辑。在STL的第三年,我选修了《高级税法研讨》。在选修这门课时,我本以为课堂会枯燥无味,因为学习的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税法知识。但钟瑞庆老师却在这门课教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底层逻辑。钟老师在课上常常能够一针见血,透过法条表面的内容,直指法条背后的逻辑线索。每次听完老师的讲解,总有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钟老师所强调的底层逻辑,不仅在理解和运用法条上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如何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如何让自己和这个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都能够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第四年:认识自己。在STL的第四年,基本是在找工作中度过的。通过一年的摸索,我逐渐认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在我看来,家乡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是家乡的人民将我不断送入一个又一个高等学府深造;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便是应有之义。因此,我毅然决然地选择选调回到家乡工作。

1329B

2.在专业学习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的?

一是兴趣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众多的部门法方向中,能够寻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已足矣。找到这个方向后,可以尽可能地多选修这个方向的课程,在这个方向不断深耕,争取成为这个方向的专家。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方向的知识就不去了解,其他方向的知识当然可以去了解,但如果每个方向都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什么法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而在解决某一部门法项下的疑难问题时,很可能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

二是学会放弃。我的个人观点是,不同部门法有不同部门法的特点,当对于某一个部门法不甚了解,或者经过大量努力后仍不得要领,适当放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放弃不是指完全不学习,而是指在努力之后仍不见成效,退而求其次,对该法仅作一般了解即可。多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投入其他领域的学习。在我看来,法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成为一本百科全书,而是成为一本专著。当然,这本专著难免会触碰到其他部分法的知识,所以对于其他部门法也得有大致了解,不至于闹出笑话。

三是时刻关照反对观点。这一点其实是我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从钟瑞庆老师处习得的。我们在写论文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当我们想好文章的论点后,便一鼓作气,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一股脑儿的按自己的想法往下写,丝毫不关照他人的观点。但事实上,在论文论证的每一过程,都可能出现反对意见。忽略这些反对意见而径直按自己的想法往下写,无异于自说自话。可能有人会认为,把这些反对意见写进来,很可能会大大削弱论文的论证力度。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论文的论证本身就不成立;不写进来也不代表现实中反对声音就不存在。因为害怕反驳不了反对意见就不将反对意见写进来,不过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反对意见可能读者想不到,没有必要自己主动提出来。但事实上,如果这些意见读者很难想到,但作为意见相左的作者却能想到,并且还成功反驳,不愈加显得作者思维的缜密和论文的完整了吗?所以,建议大家在论文写作时,可以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对方反对本文观点,有可能的反对意见是什么,这个反对意见又要如何应对。

19004

3.是否有什么社会工作经历?并着重介绍其中一项经历

在2021年的5-8月,我有幸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进行实习。实习期间,我协助撰写了28件再审审查案件的案件审查报告,协助归档了约350件案件的档案材料。初去民三庭时,我的心里是十分焦虑的,因为硕士期间我并未选修过知识产权法,而接触到的一些再审案件又都是疑难案件,我很怕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跟不上。于是我找到同学要了知识产权法的课程资料,同时网购了部分专业书籍,开始自学。大致学习了一两周后,便试着看一些案件材料,试着起草部分审查报告。在此期间,我的带教法官和法官助理给予了我特别大的鼓励和帮助。对于我提出的专业问题,他们总是耐心解答;对于我比较疑惑的案件争议点,他们也总是坐下来和我详细讨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白天我和带教老师讨论完一个法律问题后,我在深夜收到带教老师们转来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美国比较法资料,并且隔天我们又在办公室对该资料所介绍的美国法经验与中国法实践进行了比较讨论,让我受益颇深。同时,书记员、内勤老师也对我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4.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整体上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心态更稳重。以前总是急于表达观点,但现在更愿意在倾听他人意见后再表达观点;以前总是急于抒发情绪,但现在更能够做好情绪管理。

5.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或者老师?从中收获了什么?

两位老师:

一是钟瑞庆老师。收获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掌握底层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时刻关照他人观点,避免自说自话。

二是朱大明老师。收获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商法特别是公司法的运行逻辑;二是深入浅出的学术表达方式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6.在STL最爱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或者说学习之余如何放松?

羽毛球。只要有时间,基本每天都会在羽毛球馆打上一至两个小时的羽毛球。

7.在STL生活的四年中是否有什么遗憾?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和图书馆的学生助理及老师们集体合影留念。图书馆对我来说是第二个家,在我研一迷茫的时候,我在图书馆结交了许多好友,是他们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予我鼓励,让我得以坚持下去。但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和图书馆的学生助理及老师们合影留念,有的师兄师姐已经毕业,分布在五湖四海,有的老师也离开了,前往了新的岗位。

8.临近毕业,想对STLer们说的话

在这个特“卷”的时代,难免感到焦虑。当出现这种焦虑时,不妨将内心的焦虑不安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目标时,此时,自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成功。

上一条:对话优秀毕业生|刘嘉莹:保持热爱,迎面变化 下一条:J.D./J.M.毕业生代表陈曦在国际法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