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茅少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教育

人物简介:

茅少伟,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双学位)、法学博士,曾获得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并在《中外法学》、《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茅少伟老师2014年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离开生活了九年之久的燕园来到深圳,带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对法学教育的理想,作为第三位常驻的中国法教授加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现任助理教授,主要讲授民法、民法案例研习、高级法律检索与写作等课程。

下午三时,刚结束会议的茅少伟老师在办公室备课等待记者的到来。他的办公室整齐地堆放着各类书籍,显得忙而不乱。当记者进入办公室时,茅老师才从书堆里抬起了头,愉快地与记者坐在沙发上聊了起来。采访中,他向记者提起了他来深圳的选择以及他的法学教育理念。

从北京到深圳,从学生到老师

记者:茅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2014年从北大法学院毕业,身处北京,有着很多不错的就业选择。当时为什么舍近求远来到深圳加入国际法学院呢?

茅少伟:我之前从没来过深圳,也没来过广东,就2011年在香港做过短期的访问教授。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国际法学院,其实是源自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说起来,这与国际法学院的发展历程有关。国际法学院之前没有常驻的中国法老师,从13、14年才开始组建常驻老师团队。金自宁老师、朱大明老师作为常驻教授先后加入了进来,我是第三个。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很欣赏国际法学院与众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教育理念,感到很契合。

记者:您来到这里之后从北大的学生变成了北大的老师,对于这样的一个角色转化,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茅少伟:刚来到这里时我是教高年级的课程,跟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吃住也都在学校,所以在心态上还是一种师兄的感觉。不过也因此我很熟悉作为一名学生的心态,一方面,更容易沟通;另一方面,也会尝试代入学生的角色,反思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记者:您来到深研院国际法学院工作、生活后有什么样的体会与感受吗?

茅少伟:在北京吸够了雾霾,到这里后发现深圳气候很好,城市也漂亮整洁。当然,不得不说,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的整体文化氛围比起北京还是差距很大。不过深圳近几年一直在努力追赶,还是很看好深圳的文化发展潜力。在国际法学院工作,学院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都是我很喜欢的,同事关系融洽,学生努力好学,总的来说很愉快。

培养真正的法律实务人才

记者:国际法学院作为大陆唯一一所将美国法Juris DoctorJ.D.)与我国传统的法律硕士(Juris Master, J.M.)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法学院,有着自己独具风格的办学模式与发展道路,您觉得这所年轻的法学院有哪些特色与创新?

茅少伟:正是国际法学院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吸引我来到这里。在接受了近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之后,也许我更能体会到国际法学院独特的教育模式给人的冲击力。我不仅期待它给北大的法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更期待它给中国的传统法学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所提供完整的美国法J.D.教育的法学院,学生第一年主要是学习美国法的必修课程,第二年学习中国法的必修课程,进入高年级后可以在各个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年级高强度的美国法学习后再进入到二年级的中国法学习,就具备了其他任何法学院的法律硕士不具备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还不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智识技能的训练。学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一个更为成熟的法律治理系统和法律教育体系,进而不仅从理念、更从实践,不仅从宏观、更从细节去理解法治的要义与精髓。虽然法系不同,但核心法律技能是共通的。当学生进入中国法的学习时,他们将会具备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记者:对于您刚才提到中国法的学习,作为中国法的常驻教授,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国际法学院的中国法教学模式与理念吗?

茅少伟:法律硕士是一种“后本科法学教育”,这是借鉴美国的结果。美国精英法学院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有他们的问题——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我们想了解,都是旁观者的观察,或者是个体化的体验。而国际法学院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可能——我们同时提供完整的美国法教育与中国法教育,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也就从观察变成了一种特别的共生关系。我们不仅了解、而且亲身体会到,美式的J.D.教育固然是明确的实务导向,但其核心并不是狭义的实务性课程,而是扎实的基础课程的教育。这种模式不是专注于知识的记忆,而是技能的培养,也就是更加注重智识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的训练,即培养学生去批判性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以及分析性的写作。这些恰恰是我们最欠缺的。

我们中国法项目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基础部门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公司法等基础领域课程学分比重最大;二是专门设置了案例研习、法律检索与写作等技能性课程,并且注重的是智识技能,而非狭义的实务技能;三是教学模式的革新。由于成文法国家的特点,我们的中国法课堂相较美国法来说更注重体系化的知识传授,但与传统中国法课堂相比,交流互动要多得多,案例研讨的比重也要大得多。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国际法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重视基础教育为主。据了解,国际法学院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有很大不同,既有法学本科也有非法学本科,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对于这两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有什么差别吗?

茅少伟: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在高年级可能有较其他法学院更丰富的实务类课程,也很支持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项目。只是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和智识技能始终是最重要的。

法学本科与非法学本科背景的同学,培养计划自然是有区别的。这首先体现在学制上,法本的同学学习年限是三年,非法本的同学学习年限是四年。另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法的课程安排是基本相同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国法部分。法本同学只有两门中国法必修课,并且不再是知识性的课程,而都是方法、技能性的课程。非法学本科同学则要系统地学习各项基础的部门法,课程量就要比法本的同学大得多。但无论是法本的同学还是非法本的同学,在校学习的时间都是很紧张的。一般来说,中国法J.M课程是三年,美国法J.D的课程也是三年。但是在国际法学院,我们同时提供J.M和J.D的课程,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取得双学位。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法学院学习,你需要用三年或者四年的时间来完成本来需要六年时间修读的课程,所以日常学习的压力与强度是比较大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来源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英语水平的要求,还来自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的改变。

记者:您认为法律硕士对比与法学本科乃至法学硕士教育,其优势和劣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茅少伟:从招生数量来看,在很多学校,法律硕士已经是主要的法律教育项目,法律硕士毕业生也是当前法律就业市场主要的人才来源之一。所以,对于一些在法律硕士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严肃地对待与反思,并且已迫在眉睫。

我们当初设立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实务导向的。可什么是实务导向?设置实务课程,开设法律诊所,配备实务导师,就算实现了实务导向吗?当然不是。无论是法学本科、硕士还是法律硕士,最后我们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去做实务的,所以这一导向并不具有特殊性。关键是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有时候讲一句俏皮话,说要做一名“眼高手低”的法律人。“眼高”是说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高远的目标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知道法学院的学习远远小于法律的学习,而法律的学习又远远小于法律人的学习。那我们在法学院学习的宝贵时光里,应当学到的就不能只是可能很快就会过时的一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以法律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教育自己学习新的知识。但是这套思考方法必然又绑着一套知识体系,要经过扎实的训练才能有所成就。所以“手低”就是指受过严格的专业法学训练,具备过硬的法律功底,了解中国的法律,有系统的知识框架。真正的实务人才,应该是既要切合实务的需要,又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与可塑性。

所以,重要的不仅是学制,更是在恰当的目标和方法指引下的有效训练时间。还是简单的算术题。法学硕士的在校时间通常是6年。在这6年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是非法学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拿来参加各类活动。我们不妨乘个0.5的系数。而在国际法学院,按我们的学习强度与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乘数能达到0.8,那结果就是3.2:3.0。这就是说法律硕士的有效训练时间完全是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法学硕士的有效训练时间的。

此外,法律是个服务业,服务于各行各业,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技能,但也要了解很多行业知识。我们法律硕士同学,有着不同专业背景,如果同时拥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优势。外界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们更喜欢外语好的学生,其实我们很喜欢理科生,我们欢迎各个专业的学生。另外,法律的学习还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打底,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有了更多的成长经历,学习起法律来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记者:您对于国际法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茅少伟:这里有国际化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先进的理念,良好的管理,勤勉的师生,我想我们的期待都会很高。但所有期待的实现都不会是自动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学院目前处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但新鲜事物不可避免的都会遇到困难。国际法学院还很年轻,知名度、校友资源等还需要慢慢积累。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可以走出传统的框架,树立起新的高质量的法学专业教育的标杆。事实和时间会为我们证明。

寄语学子,展望未来

记者:作为北大的老师和学长,您对于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有什么要叮嘱吗?

茅少伟:这也许是你们绝大多数人最后一段学生时光了,要怎么度过这宝贵的时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但请记住一点: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借用《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台词,“To make each day count.”,希望同学们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我希望同学们在忙碌的学习时不要忘了锻炼好身体。另外,在学习专业课之余,有时间还是要多读点书,理工科的同学要多读一点社会科学的书,文科同学同样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读一些科普作品。这样能更好地做一名公民,做一个社会人,尽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对自己的人生成长也大有裨益。

记者:对于深研院建院15周年,以及北大深圳校区即将建立这一系列的喜讯,您有什么想对母校,想对深研院说的吗?

茅少伟:成立校区是学校非常有远见的决定。未来北大深圳校区的内部生态更加健康、学科设置更加完整。我们将来会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学科间的联系也会加强,与校本部形成优势互补。我相信深圳校区将成为一座连接中国北方南方教育的桥梁,连接国内国外教育的桥梁。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理念、管理思路、科研、教学,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新的机遇。很幸运,我们都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希望能略尽绵薄之力吧。

上一条: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师生受邀参加英文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 下一条:我院Stephan Jaggi教授的最新著作为1989年东德革命提供开创性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