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经验分享 | 我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

作者:陈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8级在校生

通过学院就业办推荐参与最高人民法院选拔,我有幸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第十批法律实习生中的一员,于2021年5月至8月在司改办实习。这段经历也许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最高光”的时刻。

01. 选择

一入STL,我便“盯上了”最高法的实习项目。但这份实习要求全职完成,且实习时长为4-6个月,一二年级课业过于繁重,并不适合这份实习。于是我便等到三年级拥有大片空闲后才递出了申请。

和大部分同学不同,我在报名时并未选择审判庭,而选择了司法行政岗。一方面是因为我已在其他法院的审判庭有过实习经历,希望尝试一些新鲜岗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曾在二年级时担任Susan Finder教授的助手,做过一些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让我对司法行政岗产生了些许“朦胧的感觉”。

也许是主动报名司法行政岗的同学并不多,也许是我短暂的司改经验暗中保佑,我非常幸运地被分配到了司改办。

02. “追星”

来报道的第一天,我便“突然追星”——我竟然见到了传说中的国合局副局长何帆老师。记得我读本科时买的第一本法学入门书便是何帆老师翻译的《到法学院学什么》,后来又陆续收入了《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等,但我从未想过能见到何帆老师本人并帮着打四个月的下手,当天就收到了何帆老师亲笔签名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只能内心直呼“太幸运”。

实际上,这四个月我都觉得幸运至极,能得到司改办各位老师的指导,让我时刻有“追星”的感觉。他们每一位都闪闪发光,不仅有着亮眼的简历,过硬的能力,还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加班加点赶文件也总能听到他们的笑声。

03. 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不少司改办所承担的司法改革前沿任务。主要工作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专项任务,二是常规工作。

不得不说,司改办的工作非常繁重,加班是常态。司法改革专项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且工作内容充满挑战性,需要在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调研分析基础上才能展开,所以加班写稿改材料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实习生,平时多找一会儿文献、周末多查一点资料也再平常不过。司改办副主任刘峥老师经常叮嘱我,年轻人一定要愿意吃点苦、受点累。所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实习,千万要摒弃掉“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刷履历的幻想。

由于司改办此次只有我一个实习生,我自然而然成为“团宠”,参与多项司改工作,例如《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等。

参与专项任务的同时,我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专项任务中我所做最多的便是查阅各类文献,汇总整理后写成研究报告,供老师们参考。这些工作都与民事诉讼法紧密相关,但除却法考,我对民诉法其实一无所知。为了做好工作,我开始恶补民诉法,“级别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转而变身成为我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高频词,日日围绕它们做研究,并慢慢发现了民诉法的有趣之处。在我的带教老师、规划处副处长李承运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也自然而然选择了民诉法的题目。

另一份专项工作便是协助翻译。由于老师们对STL的中英授课模式早有所了解,因此便找我完成一些协助翻译的工作。从一开始的媒体新闻稿,到后来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是查阅国外相关规定借鉴学习,是抱着元照词典反复打磨,是与何帆老师及国合局的其他几位老师讨教沟通——这份工作让我对法律翻译有了新的认识,要快速、准确、地道。

我参与的常规工作主要是各种日常行政工作,例如整理各类文稿、协助起草文件、参加政治学习等。通过这些工作的锻炼,我的办文办事能力有了不小的进步,我的系统性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于机关如何日常运转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谓收获满满。

04. 感悟

在最高法实习,是一个可以深度拓展视野的好机会。这份实习使我能以更宏观的视角去认识司法政策改革的精神内涵,能近距离把握时代的法治脉搏,从一项项文件的出台中直接体会到中国法治事业的前进,在实践中增信明理、崇法力行。

在最高法实习,是一个可以实践理想信念的好机会。能参与司法改革进程,为每一项改革措施多寻一处方向、多找一份思路、多添一份依据,其中的成就感无法言说。而最高法正是这样一个舞台。你有机会将自己对于法治的理想信念融入文件的字里行间,亲眼看着它被公开发布,亲身感受它的落地实施,在体会中国特色法治事业建设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进而得以细细品味“建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豪感。

在最高法实习,是一个可以充分思考的好机会。通过处理相关业务,我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性。总书记曾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以为,作为一名法律人,也要学习讲好中国的法治故事。在协助翻译司法解释的过程中,我深感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难度——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我们的特色,还要用让世界看得懂的语言去讲出来。这也坚定了我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决心。

在最高法实习,让我对司法改革工作有了更多地了解。每一项司改政策的制定、每一款相关法条的修改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这背后有着查阅海量文献、征求多轮意见、开展广泛调研所提供的支撑。司改办的实习经历也帮我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比如标题要用华文中宋小二号字,正文要用仿宋_GB2312三号字,英文要用Times New Roman,恐怕再也回不到宋体小四号字走遍天下的日子了。

在最高法的时光转瞬即逝。离别时万分不舍,舍不得北花市大街9号,舍不得何帆老师看到我在食堂端着两大盆饭时一句“小陈你可真能吃啊”的调侃,舍不得一起实习的优秀小伙伴们。我的内心只有感谢,感谢遇到的人们,感谢所做的工作,感谢司改办。

上一条:祝贺我院学子代表北大在第12届亚洲联合辩论锦标赛中喜获亚军! 下一条:祝贺我院学子王宸宇获“中国航展·未来杯”第三届高校辩论巡回赛冠军暨决赛最佳辩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