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对话优秀毕业生 | 田宁子:关注自我的声音

田宁子,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2届毕业生,北京大学2022届优秀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令营推免入学。在校期间曾获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新生一等奖学金,2018-2020学年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及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22学年度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曾实习于美国凯易律师事务所、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清律律师事务所等。现就职于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

D8401

于本部参加毕业典礼留念

Q. 作为非法本专业背景的学生,在STL的学习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挑战?

说实话并没有感觉本科背景对我在STL的学习有任何显著影响。尤其就1L的美国法学科内容而言,大部分同学都是初次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也许会提供不同的理解视角和学习感受,仅此而已。

如果说初入STL感受到最大的、不同于本科的挑战,应当是这里高强度的课程安排。本科时期很少有“起早贪黑”学习的经历,相对来说课程安排时间跨度更长,但在STL,每个quarter较短,节奏更快。课前整理case brief、课后做outline、和教授及友人交流辩论,熬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关于适应,比较幸运我的磨合期还算短。最初几个月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果感到迷茫。但一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本身就能带来比较快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我是不那么依赖于外界反馈的人,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安全感”,就能很快适应不同的节奏和风格。

Q. 在STL的四年是如何度过的?给每年一个关键词会是什么?

之前也看了同学们的毕业生采访,都说得非常让人印象深刻,我的故事可能简单平凡一点,就是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的四年。

第一年的关键词是沉浸。安心待在校园里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玩耍,可以算青年时期特有的一种奢侈。选择STL时,也是在期待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对自己比较宽容。1L也是我在STL过的最快乐的一年。

第二年和第三年是改变。这里的“改变”也有部分是大环境变化之下作为个体无可避免的改变。2L的Q3开始,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不得不开始了漫长的线上学习时期。这对我的学习安排和思考内容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原定于3L上学期前往荷兰的交换计划遗憾破产,我选择参与vis moot。这段经历同样给我带来了很多可爱的朋友和非常美好的记忆,很怀念和大家在凌晨三点的国法大楼摸黑讨论memo的时光。其次,我也是几乎第一次开始考虑就业的问题。本科的学科特征意味着大部分我的同侪都会选择继续深造,对就业的话题涉猎较少。这个全新的issue给我带来了无可回避的焦虑和压力。焦虑中也做出了一些现在回想很遗憾的选择,但我想焦虑和遗憾可能也是所有人无可回避的话题,感受它们适应它们进而战胜它们,也是人生永恒的挑战。

6E385

和队友参与的最后一场oral submission

最后一年是选择。坦白讲也很遗憾忙于实习没能好好享受最后的校园时光,个人生活中也有一些让人焦头烂额的事,由于疫情还错过了深圳的毕业典礼。但回想起来也在有意无意中做出了很多选择,选择城市和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甚至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年体验了很多不一样的事,心态成长了很多,画下不完美但足够圆满的句号。

7CCB4

谢谢我的朋友帮我记录本人远程参与毕业典礼实况

说到这里也很感谢学妹约稿,让我有机会认真梳理这四年。回想一下这四年带给我太多不同的经历,虽然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以至于几乎总结不出什么可供陈列的科研或学术成果,但也算感受到了选择STL时期待的不一样的世界。我一直算不上目标明确的人,但我觉得关注自我感受也未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像散步一样去体验一切,内心的声音也许比思想更明白自己的方向。

Q. 在专业学习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的?

我的经验和体会个人色彩都比较浓厚,未必能作为什么成体系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只能说希望提供一点启发吧。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我比较习惯做outline,一般会从第一堂课就开始准备,例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笔记,每节课后及时的复盘梳理。这样虽然平时耗时较长,但是期末工作量会减少很多,定期的回看思考还可以较快地培养起自己的体系。所有case(甚至是不同课程的case)综合起来展现的法律安排和背后的考量,以及对应的思维方式,都可以通过整理自己的outline来逐渐训练。

课本之外则建议大家坚持阅读的习惯,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学术论文。法律图书馆提供了很多和课程相关的书籍,尤其一些英美法的参考书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充分利用它们对建立体系和训练思考方式都非常有帮助。阅读论文则可以帮助快速了解特定话题并提供较为深入的视角。很多课程,例如茅老师的民法课,会推荐一些参考论文。书籍和论文的质量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自己筛选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判断失误的风险,老师们推荐的材料就是非常安全的选择。

最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坚持。经历了漫长的学生时代,走到今天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对其个人而言一定是有效的,很难说不同方法有优劣之分。最难能可贵的恐怕是长久的坚持。时间在哪里,精力在哪里,成果就会在哪里。例如,起初我读一些比较艰涩的材料常常感到吃力,进而产生挫败感。但慢慢意识到这是一个“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过程,坚持下去总会有豁然开朗、酣畅淋漓的时刻。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有始有终到善始善终,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在每件事上做到的。

Q. 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整体上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知识和思维上的成长自不必说,一些更个人的体会大概是关注自我,坚持自我。

很多同学也提到了“心态”的话题,在STL这种学业压力相对比较大的地方,确实很容易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自我怀疑。刚学习美国法的时候,也经常和朋友们聊到这个话题。最开始课堂讨论上经常有和老师意见不一的时候,cold call结束甚至会“怀疑人生”,是不是自己理解力太差或者准备不够充分。后来逐渐认识到,讨论中的意见不一,除了“意见不一”的事实外,通常无法证明任何东西,不必急于否定自己。同样地,考试成绩可能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前提是客观上已经做出了不致让自己后悔的努力。

打完这段字时我一直在反问自己,成绩重要吗?不重要吗?但我始终认为,享受学习的乐趣,智识增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让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快乐一点,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临近毕业比较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的一点感受。

Q. 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或者老师?从中收获了什么?

STL的每一门课程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Torts课上Prof. Duane Ruldoph要求快速切换原被告立场的cold call,到Business Association课上Prof. Douglas Levene永远没有定论的提问,还有Criminal Law课上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判例,以及Constitutional Law课上关于热点社会议题宏观视角的讨论,每一门课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趣且有益的。对个人成长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Prof. Glenn Butterton的《跨国法律实务(TNLP)》和茅少伟老师的《民法(一)》。

TNLP课程中,无论是文书IRAC的结构还是bluebook的citation要求,对我这样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新生,都很新颖而且富有挑战性。很幸运遇到了Prof. Butterton,他对写作格式及细节的很“吹毛求疵”,要求我们要反复修改memo直至最后一刻。有时我们要求提交内容只能写一页,写长篇大论并不困难,但要将重要内容简略总结在一页的范畴内则更考验判断力。此外,Prof. Butterton也喜欢和我们聊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故事。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格式和标点也需要反复训练打磨,Prof. Butterton说律师是关于“信任”的工作,细节并不仅仅是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性的体现,更是获得客户信任的关键。这些谈话也逐渐建立起我对实务的初步理解。

5A7DA

网课与猫

中国法课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则是茅少伟老师的《民法(一)》。这门课程是我学习的第一门中国法课程,第一次接触很多基础概念甚至有种“震撼感”。17年让我决心选择STL的SHP夏令营上,茅老师把法律形容为看待世界的眼镜(或视角,时间久远或有误记)。第一堂民法课上我感受到了这种全新视角,普通的交易行为如何在法律视角中被解构和解释。茅老师说,运用民法要“眼波流转于事实和法律之间”,这种从事实到价值判断的过程会让我非常兴奋。你小的时候可能会读很多书,看很多讨论,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取向,法律提供了一种实现这些价值取向的技术。这种参与世界(即使仅仅是在hypo中)的感觉很美妙。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叶芝这句话,“你和我都深深镶嵌在(deeply embedded)这个世界之中”,也可以说法学教育给我提供了理解这种“镶嵌”的抓手。

总体来说,这两门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知识也许会被忘记,但思维方式是一种肌肉记忆,这两门课程帮我戴好了观察世界的眼镜。

7789F

Torts课程结课合影

Q. 在STL最爱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或者说学习之余如何放松?

比较喜欢独处,有时候会自己漫无目的到处乱转,可能路过一家宠物店或者学校隐蔽处的假山就会很有种探秘的开心,很可惜疫情后很多地方进出不太自由,现在也丧失了这种乐趣。另外比较多放松方式可能是做手工。

Q. 在STL学习生活的四年中是否有什么遗憾?

遗憾自己过于焦虑。

疫情对我而言是非常明显的一道分水岭,近来也常常感慨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渺小和不可控感。曾经因为焦虑作出的选择,现在看来很多都很可惜。

Q. 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可以回到研究生生涯的任一阶段,最想回到什么时候?想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1L,少吃点。

认真说的话,其实没有什么想要回去的时光,虽然有遗憾,但再来一次也未必能做到更合心意。经历过,体验过,就挺好的了。

至于想告诉自己的话,我觉得让过去的自己保持“无知”也不错,就像一些南墙总要自己撞一撞才肯回头的。

Q. 即将离开学校最不舍的是什么?

不舍得我的朋友们,不舍得还没一场毕业旅行。

Q. 临近毕业,想对自己说的话

保持自我,保持正义,保持力量。

采访:刘燚姝

上一条:我院代表队跻身第十六届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亚太四强” 下一条:开启新旅程!2022级“朋辈辅导计划”破冰之旅活动圆满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