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优秀毕业生采访 | 李超清: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李超清,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STL)2021届毕业生,2021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经获得北大奖学金、三好学生,曾代表学院参加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辩论赛(维也纳)、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获得全国一等奖及最佳政府律师奖项,曾于金杜律师事务所、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方达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已入职方达律师事务所深圳办公室公司部。

Q. 学长为何选择STL?

我在北大哲学系学习的时候,本来是希望在硕士或者博士阶段继续学习哲学,然后在专业内继续发展,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过于抽象理论和相对比较复杂的语言学习可能比较缺乏兴趣,喜欢更实务和贴近生活需求的东西,所以当时就在考虑如何换一个专业进行学习。经咨询一些当时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以及教授的意见,觉得往社科类转向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于是法律也就成了其中一个蛮重要的选择。而且在交流中了解到在美国读完文科之后来学法律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发展方向,所以我曾经考虑在美国读J.D.,然后在了解J.D.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STL。当时觉得STL是一个很好的学校,而且我家正好在深圳,所以大二暑假的时候就来旁听了一部分课程。当时STL教学楼还在B座,听的应该是茅少伟和Norman Ho教授的课,其实和夏令营的情况很相似。

当时也和钟小金老师有聊天,咨询了解 STL课程和国外J.D.的区别,以及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基本情况,最终认为STL是一个对我来说很好的选项。因为长期来说,我可能不会在国外定居和专门从事国外法律,所以如果在STL学习,能够同时了解中国法和外国法,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平衡和风险较小的选择。

在此之后我就报名参加了夏令营,中间其实也有准备LSAT以及看国外J.D.的项目。但是在夏令营期间,我觉得STL还是蛮适合我的,包括课程上的互动、在夏令营认识的同学,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适合我的环境,同时也和钟老师以及院长有一些沟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Q. 学长通过深圳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进入北大哲学系,当时为何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了哲学系?西方政治哲学对于法律的学习有何帮助?两者的异同是什么?

在当时能够选择的专业中,例如社会学系、计算机系、哲学系等,我想选择一个比较基础的学科。因为当时对未来职业方向并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划,所以想在哲学系强化自己的通识基础。同时当时哲学系有一个政经哲项目,允许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和哲学三个方向的内容,我最初也有考虑这个计划,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没有参加这个计划,而是继续在哲学系朝着更加学术的方向努力了一段时间。

关于西方政治哲学对法律学习有何帮助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这个帮助的来源并不限于西方政治哲学。我记得本科的教授提到过,在哲学系的学习对我们的阅读、写作、理解以及逻辑思考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他喜欢举的例子就是说你能不能够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并且有耐心地理解和思考里面的内容。可能在有一些学科的本科学习中比较少类似的要求,而是主要要求学生学习教科书,或者上课老师传授的知识,但哲学系就会相对比较强调阅读、理解和写作。

当时哲学系会也要求我们读比较多英文材料,以及准备读书笔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对书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理解做内容提纲或者思维导图。现在看来这样的训练对后来在STL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美国法的学习,因为两者都比较强调相对扎实的阅读、理解、反思以及提出问题。在哲学系也会有比较多的讨论课,上课内容主要是针对阅读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这其实和STL的上课方式比较相似。

至于哲学学习和法律学习差异,我觉得差别还是挺大的,虽然政治哲学比较倾向于研究人类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这一点上和法律比较相似,但是哲学的学习还是会涉及到更多更加抽象的东西,比如说像知识论或者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像一些我现在都可能不是特别能理解的内容,比如黑格尔哲学、存在主义等。因为我理解哲学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相互的关系,更多的是人的自身以及人类学科和知识如何形成,这和法律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Q. STL的同学背景都非常多元,学长认为多元的背景对于法律学习有什么助益吗?

我理解同学们多元的背景对法律学习和职业发展非常有助益的。因为大家有不同的背景,所以对问题的思考会不一样,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从技术的角度、财务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从比较实务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背景对大家之后的职业选择会有蛮多影响。多元背景带来的不同经历在交流互相给对方带来很多启发。从我自身来说我们喜欢这样一个多元的环境,让我能够了解到不同的信息,比如说有的同学可能在考公,有的可能以后当老师,甚至可能有的会尝试创业,这样的背景会让我很快速地了解到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的方方面面。

Q. 在STL的四年学习之后,(和最开始入学的时候相比)对法律这个学科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我刚入学的时候,对法律的理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解。因为自己学习政治哲学,也会关注法律的起源、法律和国家主权者的关系之类的问题。当时会比较倾向于认为法律是一个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人在社会中的行事规则,但是对于法律在生活中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应用和产生怎样的结果,现在看来当时只有比较宽泛的认识。

在对法律这门学科产生新的认识过程中,我有两个记忆深刻的片段:一个是茅老师课上提到的法律适用的过程,从法律的事实到法律的前提,也就是所说的法律和事实之间眼波流转,以及到法律的适用结果。这样的一个过程对我的思考其实是有蛮大帮助的。

其次是在STL学习的更多偏实务的内容,比如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troduction To The Deal以及Deal Documentation等课程。它们对于法律在商业交易中的运用和阐释让我受益良多,让我意识到法律在它的细分方向,以及具体应用场景中是如何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保护某一方的利益。这样的一个更加细致入微的理解,构成了我之后在实习和在工作中完成客户要求、理解业务流程的重要基础。我可以想象,如果按照我研究生刚入学的情况,我应该很难胜任目前的工作,或理解资深律师以及客户对我提出的要求和期待的。

Q. 学长在民法、物权法、国际公法、公司治理等课程上获得 A,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有什么秘诀吗?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如何克服的呢?

我觉得没有什么秘诀。STL的同学之间都比较知根知底,而且学习方法都是比较类似的。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对我的成绩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一是上课和老师的互动。如果在课堂上和老师有更多及时的互动,会帮助我快速地理解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并且提出问题。这个互动的基础是在课堂之前已经阅读了课程所提供的材料,这能够让我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课程中,并且能够快速地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老师讲解中我不理解的难点提出问题,从老师那里获得一个反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集中精力、抓住课程重点的重要方式。

其次是大家都会做的一个事情:准备内容提纲(outline)。这几门课程我都准备了相对完整的内容提纲,主要是根据在课程上的笔记以及阅读材料,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内容重新编排,并且制作成一个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提纲。这个过程其实比结果更重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理解整个课程安排的结构,以及结构下面每一个分点的编排以及重点内容在哪里。我觉得这个过程在考试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从头到尾的完整的筛查,把课程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每一课讲的内容以及每一讲的重点都以自己的方式编排并记忆,基本上能够涵盖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当然有时也会漏掉一些小点,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内容提纲整理完之后,在考试中就不会再遇到自己不熟悉或者是完全没有印象的问题了。

遇到的困难的一是有时候来不及阅读,就会导致上课无法集中,进而导致之后整理内容提纲困难或者是理解遇到问题。二是考试时间也相对紧张,准备内容提纲的时间会不够,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Q. 学长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什么呢?印象最深的是哪位老师呢?

前面提到的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troduction to the Deal, Deal Documentation以及Transnational Legal Practice (TNLP) 都对我帮助很大。

最有兴趣、最喜欢的课程的话,可能是Statutory Interpretation这门课程。可能因为这门课程和哲学系的学习方式比较类似,它更像是一门方法论的课程。在法规解释的过程中遇到的这些案例以及法官对这案例的阐释,是最有意思的。你会看到他们确实在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法规解释,而且这个法规解释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任意的过程,而是会考虑事实以及法律背后需要达成的法律目的、以及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

提到历史进程,我还会想到 Constitutional Law这门课,在看待历史的演进、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宪法如何演变、它如何达到促使社会进步、反对种族歧视和维护少数种族权益等一些目的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潮澎湃的过程,让人感觉到法律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具体案例的解释,或者是达到某个客户的目的,而是可以达到一个更广泛,让社会更多人受益的目的。

Q. 学长三段实习都是在公司部/公司业务部,选择该业务领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是如何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刚开始的选择是比较偶然的,公司业务相对来说招人会比较多一点,我最初其实有考虑包括争议解决或仲裁、知识产权以及非诉等不同方向。我个人很喜欢在工作中和人交互的过程,尤其是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有意义。工作中的意义感对我来说挺重要的。非诉相对来说对抗性弱一点,不需要区分明确的胜方和败方,也不会明显地在这个过程中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我觉得非诉更适合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我在做非诉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比较好的同事以及资深律师,他们让我感觉在这个领域继续工作,和这些非常友善、非常乐意指引和教导后辈的同事一起共事,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Q. 学长认为一名初级的非诉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

首先一定的抗压能力。这个能力可能比较抽象,具体在工作中比如一件事情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完成,并且不能有任何错误,这种情况下你能否坚持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在工作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被认为缺乏迎面能力。

其次是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非诉律师需要阅读和理解大量的材料。比如说,公司提供的大量底稿材料、各方之间大量的通讯邮件、资深律师的工作要求,如果缺乏理解能力,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在团队中进行沟通。

最后逻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非诉工作的产出根本上是一个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从小前提到大前提到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分析过程不清晰,或者在整体的文件编排上不清晰,是没办法产出合格的文件的。

Q. 为何选择加入北京大学跨国法律评论?

其实没有考虑太多,一是因为自己想要做一些研究,当时选的大部分课程是比较实务的课程,和研究相对没有关系。但是考虑到也希望有学术方面的经历,使得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不至于过于单调。

所以当时选择加入跨国法律评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希望能够自己选题,然后针对选题做一些针对性的研究,比如说当时比较感兴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其次是想加入这个集体,了解这个集体的运作方式。因为之前并没有加入过类似的法律评论的团体以及了解他们如何选题、审稿、Peer Review和发表。我觉得了解这样的一个机制以及运作方式,对我以后无论是从事学术,还是在工作中,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Q. 学长从2018-2020年参加了两次模拟法庭国际赛事,是如何平衡当时繁重的学业、实习、比赛中平衡的呢?比赛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阅读案例、撰写书状、英文答辩中(或者其他部分)最有挑战性的是哪部分呢?模拟法庭经历中哪些能力对未来执业有哪些帮助呢?

平衡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很难获得平衡,只能在课后、个人休息中花更多的时间。其次会有一些取舍,比如我为了参加模拟法庭比赛放弃了一些实习机会。学业方面的话,也会有一些重点关注的课程,其余相对不那么重点关注的会选择少花一些精力。

比赛中最难忘的经历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模拟法庭。在法大正式比赛的时候,我当时代表的是政府方,在应对裁判提问的时候,我的语速越来越快,在比赛后我们的指导老师和我说我当时的速度已经完全快要起飞了。我自己感觉还颇为良好,因为觉得问题都顺利答上来了,后来事实证明裁判也给了我比较高的分数。这是让我比较难忘的一个经历。后来在交流以及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语速以及表达方式。

我个人觉得口头答辩是最有挑战性的,在我第二次参加模拟法庭也就是参加Vis的时候,发现要在赛场上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其实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在前期的训练、研究、英文水平、应变能力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仅靠正常期限的准备并无法获得比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面对来自全国顶尖学校的最好的学生的时候,这让我感觉到具有挑战性,而且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可能还未达到这个赛事对选手的要求,这是我觉得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模拟法庭中锻炼的能力我觉得都很有帮助,比如阅读、写作、答辩。虽然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答辩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在回答高年级律师的问题的时候,如何有理有据、简介清晰地回答并把事情讲清楚的能力确实在模拟法庭中会得到很好的训练。我记得当时在模拟法庭回答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简短并且合理、重点突出。

Q. 在内卷如此严重的大背景下,学长在STL有倍感压力的时候吗?如何正面看待和应对这些压力的?

确实是有的。STL的学生都非常努力,而且有很多能力很强又非常努力的同学,和他们竞争确实有非常大的压力。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正视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期待。我对自己的期待是专注自己觉得重要和感兴趣的课程,针对未来的规划更多地了解行业和职业。至于成绩,我会尽量按照自己的标准努力,比如刚刚提到的课堂交流以及准备内容大纲等,或者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关于未来的规划尽力去做,并且对结果相对放宽心一点,毕竟排名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Q. 最后有什么想对学院、老师们说的话吗?

首先我非常感谢当年来到STL的时候,无论是第一次参访或者是在夏令营中,学院的教授、老师、管理人员对我的包容和关心,确实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我愿意加入的集体。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时间相对短暂,而且很快就投入到快节奏的实习和找工作的活动中,但是在STL的四年仍然是我觉得十分有收获并且非常幸福的一段旅程。

采访:李镜汝

上一条:优秀毕业生专访 | 许雨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下一条:优秀毕业生专访 | 张凤鸣:追逐日月,不苟山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