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优秀毕业生专访 | 许雨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许雨婷,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STL)2021届毕业生,2021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ISCES)海报类三等奖、交通奖学金等。曾担任国际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班长与深研院学生代表团团长。曾于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中共衡阳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实习。即将入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

Q. 许多同学在进入STL真正开始学习法律后,有诸多的不适应,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学习强度,都感觉受到了一些冲击。学姐刚进入STL的时候,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我跟大家一样,也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STL对我的冲击主要集中在“语言”上。众所周知,我们至少要花一年半的时间,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美国法的系统学习。一来我本科不是英语专业,从来没有受过浸泡式的全英文授课方式的训练;二来我的英语基础本身也没有特别牢固,在面对长难句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拆分,尤其是在长难句的基础上还夹杂着法律英语时,就会变得更加不知所措。因此,语言不通成为了我学习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这就会导致我不论是在课前读美国法教材的时候,还是在课上听外国教授讲课的时候,还是在课后用英文完成作业的时候,都异常痛苦。也就是说,课前要花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课堂笔记只能在课后完成,课后作业总是卡点提交。总之,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正确率,这大概就是我初入STL的窘状。

Q. 从社会工作专业到法学也是不小的转变,学姐当初为何选择就读STL?

在我看来,文科的各个专业之间的“同”是远远大于“异”的。一方面,从专业划分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属于大法学门类,包括我的学位证书也是“法学”学士学位。另一方面,从社会工作的授课内容来看,我们本科也会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有“社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但是,流于法律表面的背诵式学习让我觉得很不过瘾,这就促使我对法律专业本身产生了些许好奇。另外,我在备考国际注册会计师的时候,其中《公司法与商法》的课程让我初次接触到了英美法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STL又是中国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所同时提供中国法和美国法教育的学院,因此,它既符合了我对系统学习中国法的期待,又贴合了我对英美法系的兴趣,选择它也就成了必然。

Q. 学习时的思维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学习思维上,学习法律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的文科类专业不需要逻辑思维,只不过这一点在法律学习的过程中会体现得更明显一些。我甚至觉得法律学习的过程就像在解数学题,每一小步答案的得出都需要缜密的推理过程。我还想提一点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热衷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忽略了作为社会人对整个社会的感知力,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我们学习法律同样重要,否则我们可能连最朴素的价值观是什么都不清楚,也就更不可能做到孙维飞老师常说的那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

Q. 从本科再到研究生,经历了八年的时间,终于要告一段落。在面临毕业之际,学姐的心态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八年,一位医学生可以完成本硕博连读;八年,一对亲密恋人可以为人父母;八年,整个国家可以取得跨越式进步。而我从本科到硕士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从不到二十岁到即将三十岁,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绝对不短。学生时代的我常常渴望独立,真正毕业的时候又万分不舍。所谓人生,大概就是在时间的不断推动下,一边适应新角色一边怀念老角色。马上就要成为一名社畜了,希望我保留一些“书生气”,同时去掉一些“书生气”,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Q. 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学姐都保持着优秀的成绩,也获得了国奖等很多奖项。请问学姐怎样保持着学习的这股劲?

关于学习的动力来源,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热爱学习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一种是并不热爱学习但不得不为之奋斗的人。第一种人的动力来源于内心诉求,并且可以实现终身学习。在我来STL之前,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第一种人的存在。当我来到STL以后,我为自己的狭隘而感到惭愧。这里有太多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的人,他们在学生时代取得的成就常常持久而稳定。但我属于第二种人,我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当身边的同辈们无形之中制造了压力之后,见贤思齐会让我的内心安定下来,所以我不得不去为学业而奋斗以获得安宁。

图片

许雨婷(右一)在ISCES获奖现场Q.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本科时的有什么不一样?

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会更密切,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习。尤其是对于STL的同学来说,国法大楼可以说是一栋集上课自习、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同学们前两年的主要活动轨迹几乎都在这栋楼里。具体来说,国法的同学跟教授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从学术碰撞到聚餐趴体,总有一款适合你。另外,由于我们较重的课业负担,研究生期间的交际圈会变得相对狭窄,但同时也会更优质,在这里可以更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减少无效社交。

Q. 学姐在中国法上获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是否对于中国法上某些领域有着特别的兴趣呢?

作为法律初学者,我常常惊叹于法律体系的庞大,折服于法律检索的精密,沉醉于法律文书的逻辑。法律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它深邃而神秘,庞大且复杂,中国法的各个领域背后都有无尽的知识需要汲取。经过四年的学习,目前我对于刑诉领域有特别的兴趣,也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学以致用。虽然已经有了几年法律学习的经历,但在法律面前我依然还是门外汉,我对中国法的各个领域还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包括我感兴趣的那个。

Q. 学姐可以介绍一下自己中国法的学习经验吗?

中国法的学习方法较美国法确实有很大差异。从应试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法的课程多以论文结课,因此,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成绩的高低。那么,问题在于,该如何写出一篇质量上乘的结课论文呢?我想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在此仅仅分享一些属于我自己的常用小贴士。

首先,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好听讲做好笔记。教授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一节课往往就是一个专题,在各个专题的讲授中,教授们肯定会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是理论前沿,或是学者争议,抑或是本人思考。如果学生能在结课论文中就老师曾经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逻辑自洽的解决方案,这往往比漫无目的地写作更能吸引教授的目光。至于如何才能保证上课质量,我想坐在离教授最近的地方(例如教室第一排),或者竞选一下助教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其次,就论文的写作顺序而言,在着笔之前,我通常会先把与我论文主题相关的核心期刊和课堂笔记进行通读,在了解过前辈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些研究之后,再开始构建自己论文的写作框架。然后,就论文的书写格式而言,我会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去完成我的结课论文。封面、目录、参考文献以及致谢部分一个都不会少。此外,我还会把目录中不同层级的标题尽量统一为相同的句式(参见图1),此方法仅适合跟我一样有轻微强迫症的同学。最后,就论文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个人不太喜欢通篇都是大段文字的写作方式。在论述之余,我通常会辅以自制的表格(参见图2)、图片(参见图3)等,这样会增加论文本身的灵动性,也会间接提高教授的阅读体验。

某中国法结课论文中的目录

某中国法结课论文中的图片

Q. 那么学姐有没有想要推荐的中国法课程呢?

STL所有的中国法老师,都是我法律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他们身怀绝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大放异彩。最喜欢的是刘忠老师的刑事诉讼法,张双根老师的民法III,郑戈老师的中国宪法,王静宜老师的中国税法,金自宁老师的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张潇剑老师的国际私法,孙维飞老师的家庭婚姻法专题、侵权法专题,叶卫平老师的竞争法,孔庆平老师的法制史系列。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Q. 1L的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美国法了,对于在研究生前几乎没有接触法学课程的同学,在开始上民法的时候,经历了一种“哇中文真容易阅读”再到“哇怎么中文也看不懂”的落差。请问学姐有没有感受到美国法和中国法的学习上的异同?

和很多同学一样,没有考研、法考以及法学双学位的我,也必然经历过这种落差。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受的苦,那些先别人走的每一步都算数。那些历经一年时间辛苦考研的同学,在入学之初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学习节奏。那些本科就已经考取了法考证或者修习了法学双学位的非法本同学,他们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法学基础和对法律问题的敏感度。这些多于别人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对于未来的法律学习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于我们这些360度全方位0经验的小白来说,从长达一年的英文学习转变为母语学习时,一开始确实会使我们倍感亲切,但这一切都是假象,因为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法的学习也是一条艰辛之路。

在美国法的学习过程中,抛开语言障碍不谈,我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把教授规定的课前阅读读完,重点问题搞懂,课堂笔记做好,就能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法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量化阅读、课中的问题讨论,以及大纲式的课堂笔记。虽然中国法的老师们知道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是法本的同学,在授课的时候也尽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不刻意追求对专有名词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不需要花时间来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弄懂基本的专业术语,而这些基础都需要我们花费足够的课外时间去一一补足。

Q. 学姐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选调生?

在我略显冗长的学生时代,我曾辗转过很多城市。在六朝古都、在经济特区、在中原大地,都有我生活多年的痕迹。在感受过了长三角的舒适、珠三角的活力以及华北平原的广袤之后,我对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期待,我愿意在未来的选调生涯中去北疆感受来自塞外的魅力。这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内蒙古的原因。福克纳在《人类的精神》中曾说道:“今天,我们的悲剧是一种全人类的肉体恐惧,它维持时间之久——直到现在,以至于我们都可以忍受它了。…,如果这些古老的普遍的真理缺少了,任何故事都将瞬间消失,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在和平年代,公安是牺牲最多的队伍。我志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我志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志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诚如林则徐先生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也是我毕生追求的境界。这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选调生的原因。

Q. 学姐的实习也是着重于体制内,好奇这些实习对于学姐选择选调有怎样的影响?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不是因为体制内的实习而改变了就业方向,而是因为坚定了选调之路所以才着重于体制内的实习。当然,确实有很多同学通过不断的实习来寻找适合自己就业方向,这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至于我为什么在一开始就坚定选调生,我想这跟地域、成长背景以及个体择业观都有密切的关系。

Q. 在STL的法律学习对于体制内的工作有怎样的帮助呢?尤其是STL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美国法的学习,有些人会觉得万一以后不做跟涉外法律业务有关的职业,就会浪费这些时间和知识,对此,学姐怎么看?

首先,体制内也有跟法律密切相关的工作,像我们熟知的检察院和法院,这些机关跟法律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高度吻合。其次,即使是在党政机关等体制内工作,有些部门也需要专门的法律人才,例如公安厅的法制处。最后,我始终认为,高等教育最大的意义是教会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技能会让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即使它跟法律本身无关。所以,不要因为现在学的一些知识可能用不到而觉得浪费时间,你现在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未来蓄力。

Q. 从就业数据来看,STL的毕业去向中去往体制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去律所的比例似乎在逐年下降。学姐怎么看这一变化?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法学教育追求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但并不妨碍多元化的就业去向。没有规定说学法律的同学一定要去做律师,也不是所有体制内的工作都跟法律无关联。法学院就业去向的多元化意味着,法学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专门培养律师的机器。但是,作为中国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本身在人才培养上就有更强的包容性、国际性和前瞻性,这为同学们的就业去向打开了新思路。加之,我们学院的同学本身就拥有交叉学科的天然优势,在毕业季结合复合型的学术背景,根据自身特性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值得鼓励的。

Q. 学姐对于想要以后选调或者考公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建议?

话不多说,好好复习是王道。

Q. 学姐曾担任国际法学院学生会主席、班长以及深研院学生代表团团长。学姐是怎样做到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的呢?

研究生期间的学业和学生工作还是比较容易平衡的,因为国际法学院的学生会是由学生主导的,因此学生会本身可以准确地把握开展学生工作的节奏。加之我们学院的同学本身课业负担相当沉重,课程安排紧凑且统一,因此可以用在学生工作上的时间就比较少,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也都是一些零碎的琐事,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平衡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Q. 学姐除了学生工作,也参与了不少志愿活动,请问在这些学生活动和志愿活动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学生会任职期间,与各部门成员一起组织的2019年跨年晚会。这是国际法学院学生会首次面向北大、清华、哈工大三校师生举办的大型跨年晚会。电子邀请函累计浏览人数达1200+,实际到场人数有100+。节目单品类丰富,包括以魔术为主的表演形式,辅以独唱、歌舞和游戏环节。现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许雨婷(一排右三)与晚会工作人员

Q. 来到STL后,学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树上春树说:“当暴风雨过去,你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正结束了,但你已不再是当初走进暴风雨里的那个人了,这就是暴风雨的意义。”在STL生存的前一年半中,对我来说就是一场暴风雨。我曾在这场暴风雨中苦苦挣扎,寻求支援,背身哭泣。但当我发现被动的抗争、无奈的求助以及软弱的泪水都作用不大时,我开始转变思路、选择与自己和解,主动迎接这场暴风雨对我的洗礼。掌握自己的节奏,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暴风雨后的彩虹很快就能被看见。

Q. 研究生四年里,有没有特别怀念的事情?

我特别怀念搞定毕业论文后,在学校安心等待毕业的那一段时光。那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们毕业生的休闲时光。今天跟窗友约波晚饭,明天跟密友拍张照片,后天跟旧友促膝长谈。惬意的日子里氤氲着毕业前的丝丝不舍,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跟深圳告别,跟北大告别,跟国法告别。

许雨婷(左一)和她的朋友们

Q. 有没有什么想对STLer说的话呢?

对学弟学妹们,“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样。”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在STL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毕业时收获属于自己的欣喜。♥️而对我的同窗们,很开心也很幸运可以在这里遇到一群优秀又努力的小伙伴。一程山水一年华,独愿此去经年,一生坦荡,一生纯善;独愿前程似锦,一同奔赴,一同回首。♥️

Q. 还有任何学姐想要分享的事情吗~

再次感谢我的朋友们。感谢我的老朋友:赴外求职时为我提供住宿,春风得意时共享人生欢愉,焦虑迷茫时远程互吐心肠,力不能及时成为我的拐杖,尘埃落定时尊重我的选择。感谢我的新朋友:没有暗流涌动的较劲,只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没有遮遮掩掩的保留,只有大大方方的分享;没有自私自利的评价,只有设身处地的共情。人生新阶段,希望我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希望我能成为更多人的朋友。

采访:段唐子煜

上一条:新生风采 | 21级“STLer”开学初体验 下一条:优秀毕业生采访 | 李超清: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