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创一代”毕业十年访谈 | 李超:从STL出发,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李超,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2届毕业生,获得北京大学普通法J.D.和中国法法律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大通证券、宏信证券,目前任本迪知白股权投资基金合规风控总监。从2016年开始,李超将业余时间投入到视频创作,通过分享读书心得逐渐吸引了不少志趣相投的观众,2022年,李超在Bilibili视频平台账号的关注数超过50万。

李超在毕业典礼

1. “初入STL的日子,像一个黄金时代般的时间节点”

2008年,STL创院。这一年,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一年。那时候中国加入 WTO 不久,全球化深入发展,各方面都是欣欣向荣的一片景象,深受STL“培养全球视野的法律人才”定位的吸引,李超来到了STL。

“回望刚来STL的日子,就像一个黄金时代般的时间点——对我个人来说,我步入了北大,而中国恰好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记得我们入学的时候正在举行奥运会闭幕式。所以那一年是一个个人和国家都走到了一个黄金时代的感觉”,李超说,“当时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会学习什么,受到什么样的训练,将来就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预期。但这种未知它不是一种虚无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很积极的未知。”

也正是因为大环境的欣欣向荣和充满可能的未知,那时候STL的同学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晚上12点我读完case准备睡觉,发现还有同学在宿舍楼的走廊上,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case”,李超回忆,“那时候大家对未来没有很清晰的规划,也没有前人的道路可以借鉴,我们就是使劲学,有点‘傻努力’的感觉,但这个过程是很让人兴奋的——一群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聚在一起干着一件未来不确定的事儿。

在这样积极、热络的气氛中,师生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创院第一年全学院只有一个班,所以我们班同学的感情非常非常好”,李超说,“我们当时也经常跟老师们一块出去玩,爬山、逛海、一块吃饭,大家的关系都很融洽。甚至有的同学在学校期间结婚了,教授也会去参加婚礼。毕业之后还有几位教授跟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关系很好。”

第一次参加St. Patrick’s Day Party

创院10周年回校合影2. “STL的专业化训练让我受益匪浅”

STL有着国内比较少有的一种法律职业的专业化训练。不同于传统学院以老师讲授为主,STL的课需要学生更多的课前准备和课堂上的积极参与。Cold Call(课堂的任意时间点上,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和苏格拉底教学法让李超和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STL的学习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律案例,这种阅读需要学生们快速提取案件的事实、诉讼过程、法官的说理过程等。除了阅读,学生们还要接受规范的法律写作训练,常用IRAC(Issue、Rule、Application、Conclusion)这种模式进行写作,用学到的法律规则解决实际情况中的法律问题。

在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体系下,同学们各自努力着,逐渐发挥和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有的同学思维非常缜密,有的同学有非常棒的英文表达能力,还有的同学信息的加工和检索能力很强。李超享受着课堂学习和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也成长了很多。

美国法学教育带给李超“思维上的冲击和颠覆”,让他感受到思维被重塑的乐趣。谈及印象深刻的课程,李超想到了Legal Practice系列课程:“上这些课刚开始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你发现原来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句话、每一个抬头,每一个空格都是有很明确的规则的。还有很陌生的IRAC的逻辑方式,一开始训练时是挺不习惯的。”但经过了几年的训练,李超逐渐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并认为自己从中受益良多。“法律知识倒是次要的,有的同学毕业之后持续地应用精进,但有的同学毕业后可能做的不是跟法律直接相关的行业,法律知识对他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李超说,“但是这种训练出来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才是真正让人受益匪浅的,我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高效地总结文字内容,自如地进行展示和交流,都是在STL打下的底子。

毕业酒会3. 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路

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毕业后李超并没有选择在法律上深入发展,而是保持着对自我爱好和兴趣的觉察,接纳着更多的可能性,开辟了另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李超在研二和研三的暑假参与了两次法律相关的实习,刚毕业时,在同学的启发下,李超进入了金融行业做前端业务。但是后来随着对国内金融行业的了解,李超觉得自己的性格、处理事情的方式与这个行业前端的工作中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特别地匹配,在工作中得不到长足的满足感,于是2014年5月,他选择辞职GAP一年,给自己时间休息休息,同时想一想自己要做什么。这一年他和夫人一起去西藏旅行了一个月。回来后,“没事就自己读读书呗”,李超笑道,“读完书后很想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但身边比较缺乏同样热爱读书的人,于是就上网讲给别人听。”一开始,李超以配图和配音的方式,用一种比较欢快活泼的风格介绍书籍内容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他很快意识到,采用别人的影像资料会有版权问题,而且这种形式也缺乏亲和力,于是他开始自己出现在镜头里,进行相对更加严肃地探讨。

Gap Year 自驾西藏-羊卓雍措2016年4月,李超租了一间办公室,招募了三四个刚毕业的同学和实习生,组成了一个工作室,开始全职做视频创作。在开始的近两年他们几乎没有收获任何回报,迫于经济上的压力,2017年,李超又全职回到了工作岗位,担任合规风控总监,直到现在。

视频“断更”了一年半,一直到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才又重新开始更新起来,但是非常不稳定。转眼到了2020年初,李超当时需要频繁出差的工作因为疫情爆发几乎停滞,于是他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也在视频创作上有了比较稳定地更新。这时恰好遇上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再加上他在金融行业的工作退居二线,所以他开始主动地把精力分配一多半放在视频制作上。

在严谨的工作态度下,李超产出视频的质量越来越高,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广泛、深入,他在B站上的账号“李好帅的黄金屋”逐渐积累起了50多万同样热爱阅读的粉丝,成为了B站知识区知名UP主。

早期拍节目招聘的小伙伴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好像一直属于比较有表达欲的人,从中学开始就担任过多次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我们当时的班主任也说,‘你将来适合当主持人’。我做自媒体、当UP主,我在STL的同届同学应该是不会感到奇怪的”,李超说。在STL的时候,他也表现出了对各种可能的接纳与兴趣,而STL包容鼓励的环境,也允许他保持这种可能性。在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李超受当时的社会事件启发,希望把论文题目从已定的中国和巴西外商投资政策比较研究改为中国动物保护立法必要性研究。李超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导师Francis Snyder教授,让李超惊喜的是,Snyder教授十分鼓励和支持他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这在李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他有勇气在毕业之后朝着自己真正愿意投身和热爱的方向去从事工作。

早期戴头套拍节目

“阅读照进生活”,是他对自己账号的定位。李超说:“我做内容不想它仅仅浮在一种理论或者形而上的层面上,我想向大家传递的观念是,读书不光是表面的阅读,获取内容也好,探讨观点也好,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是我的原则,也是我做内容的动力所在。

在视频里,李超用晓畅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带领网友们阅读人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等领域的好书,探讨书中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进一步思考,启迪大家对生活、对世界有更丰富的认识。

早期剧照被问及如何进行内容的选题和加工,李超的回答是回到自身对于世界的疑问:“其实我表达的内容一路过来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也尝试是不是去迎合一下观众的口味,是不是去找一些更通俗、更大众的话题等等。但最终我找到的做内容的思路,其实是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对这个东西有疑问,有感悟,我才能真正地把这个东西说好。向内探求之后,我发现我的感受和表达欲、探求欲的来源在于,我想要通过阅读去重新建立我对当下世界的理解。以前以为我本科学了经济学,研究生又拿到了J.D.的学位,又有金融行业的工作经验,我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世界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些年我发现自己对世界越来越理解不了了,一些现象似乎已经荒诞到,你是解释不了的,你也很难表达。”

“这种荒诞感我相信身处当下的所有人都有感受,尤其最近一两年,我发现自己彻底失去了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力,而这种解释力的缺乏,促使我更渴望从书籍当中去寻找线索。通常,当你带着这种疑问去读书的时候,书籍都不会令你失望。你会发现我们当下经历的荒诞感,早有人表达过了,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审判》,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等。”

“除了面对生活中的现象而发出的疑惑让我有灵感去找相应的书籍之外,我还有一个大方向,是以20世纪初的经典作品为依凭,梳理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我想看看现代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现代社会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未来又将如何延伸。由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性的开端基本上是从20世纪初开始——当然我们可以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这些都可以算是现代化的起点。但是整个世界从一个前现代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很多思想的崛起,其实还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这些年在经历的与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曾经走过的路有很大相似性。所以我是以20世纪为核心,从20世纪的小说和思想发展这两条线去开展我的阅读。”

除了自己做视频,李超也跟其他读书区的内容创作者交流互动,他很享受这个过程。“长期一个人输出,我的知识储备总是有限的,视角也会相对单调,与更多的人去互动访谈,这对于大家都是一种提供新鲜视角的机会。”

面对目前快速更新的互联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自媒体行业,李超坦然道:“的确,自媒体行业太新兴了,它的发展不确定性太高。从去年开始资本收缩其实也影响到了自媒体行业,包括这几个月经济形势的下滑也是会有影响的。我现在在这个行业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它是一个短期的稳定状态。你成公务员了,你可能一辈子有保障,但是自媒体它并不是这样。我只能说我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可能是比较稳定的,那明年之后这个行业会怎么变,其实大家都说不准。但是我的表达是有内容的,是严肃的,我希望以认真的讲述去对抗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从STL出发,李超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探索之路。正如他的微信签名所说:“这就是旅程,你无悔的生命。

早期剧照快问快答

1► 师兄能分享一些在金融行业做合规法务工作的经验和建议吗?

首先我们需要在专业知识上下工夫。我现在是在做一级市场,对于一个公司想要投资的企业,做法律框架的分析,这是我们本职工作。但实际要做好,更深层次应该去做的是去理解金融运转的本质,一个项目能最后做成的逻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回头审视合规法务在这其中能提供的价值和作用。

早期做法律合规的人为了凸显自己的工作的专业性或者存在感,往往会提出很看上去很专业、很严苛、很完美的法律方案,但这个方案往往是站在法律工作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整个业务的角度去思考的。但法律服务的支持毕竟是整个业务的一个环节,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在把握底线的同时,能不能促进这个业务的实现,以及在风险出现的时候,能不能保障这个业务的顺利退出。所以我们除了需要懂得法律知识,更需要深刻地理解整个业务的逻辑:比如为什么业务会这样做,为什么业务能这样做成,背后有哪些人参与,进行了什么样的利益分配等等。对这些大图景的了解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一个项目提供服务。

另外做合规法务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你面前会有大数额的钱、大量的诱惑飘来飘去,一定要守住底线,不能在诱惑面前动歪心思。

早期剧照2 ► 在刚开始全职做UP主但几乎零收入的时间里,面对不确定性,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我在当时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强的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出来的信念,就是很简单的想做这件事儿。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段视频,陈丹青说:“喜欢画画是拦不住的,别再问我我不会画画怎么办。”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一九年底和二零年初,那时候我没想着把视频账号做成什么收入,也不知道怎么赚钱,就是单纯地想做出视频,没有太多其他东西的驱动,真的就是想,是一种天然的感觉。

另外一个比较具体的原因是,我在创作视频的过程中能进入到一个很沉静的状态,所谓心流,那个状态让我感到很舒适、快乐,能忘却一些现实的生活的烦恼,进入到这么一个领域和空间,对我其实也是有帮助的。”

毕业照3 ► 现在诸如“内卷”一类滥用、标签化的语言影响着同学们的心态。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言论的影响和就业压力的?对于找到自己的道路,您对学弟学妹们有怎样的建议吗?

我觉得内卷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整体社会的价值导向太单一了。工作之后我会把社会比作一个丛林,它有很多的生态位,它有很多的动物植物。当然我们说丛林之王是老虎,很多人都想当老虎,但是过了一些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一只蝴蝶,是一条蛇,是一只猴,或者可能就是一株植物。当你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当中的生态位的时候,你就扮演好自己生态位中的角色,在这里做到优秀,而不要总去想着去当老虎,如果总想着当老虎的话,就会在内卷的漩涡里出不来了。我身边也有很多人毕业后换了很多工作和岗位,但最终都慢慢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岗位。这个岗位可能你横向来看不是那种最出彩的,但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这个岗位上适合自己,你跟自己的性格相契合,那你的幸福感和创造的价值就远远高于单纯为了争夺老虎生态位而进行努力。

我自己也是一个挺好的例子,就是既能从STL学到知识,从它提供的训练中习得一些很重要的思维模式,又在实际工作中当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且这条路看起来可能在未来几年还走得通的这样一个情况。虽然当UP主可能在经济上的收益不如做到律所合伙人,但起码不“卷”了。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做到顶尖,都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比如自媒体行业也是很卷的。但我所在的读书领域,大家没什么竞争,因为这个领域它本身目前比较小众,你做到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而且就算同样一本书,你做解读,每个人风格完全不一样。而且我还是以一本书的深入解读,这种竞争比较少。而且我也有自信说在深入解读领域,在B站基本没什么其他人比我讲得更好。另外我做这个领域其实是偏早的,那个时候 B 站用户不多,所以我现在的成绩实际上是“既有个人努力,也有历史进程”的结果。

我觉得STL的同学应该都具备走出自己道路的可能,大家走到这个学院,都有优秀的基础。我之前看过一句话叫做叫以优秀换自由,其实每个人在付出一定的努力的情况下,都可以换到某一种自己认为自由的生活,不用非得进入到所谓内卷的大浪潮当中。

当然我并不是在鼓励大家头脑一热就都去从事自媒体或者其他自由职业,进入一个新兴的行业风险是非常大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大家都知道幸存者偏差,现在能看到的粉丝量大的自媒体从业者都是少数,十倍百倍的人是沉下去的。

而且这个过程其实是挺艰难的,以我为例,中间面临了长达好几年反反复复没有收益的状态。如果能找到自己特别有表达欲的特别有兴趣的行业,我的经验和建议是,一方面要有基础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要保持对事情本身的热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坚持,可以中间暂停,但你心里面那个种子它一直在,也许什么时候一旦遇上合适的条件,它就会长出来的,千万别把它扔了。

近期全家福

4 ► 毕业十周年之际,您对STL有什么感言和寄语吗?

祝学院继续保持独一无二的法学院特色,越来越好!

采访:李佳钰

上一条:“创一代”毕业十年访谈|柳雅莉:立足优势,坦然迎战 下一条:“创一代”毕业十年访谈|蔡博文:常驻中东八年,一名驻外法务的职业历程

关闭